300多公里的鐵路通勤時間卻高達8小時,這讓身處“高鐵時代”的中國人略感驚訝。但這卻真實地發生在已經歷百年風雨的匈塞鐵路。
這條鐵路曾承載歐洲著名“東方快列”的輝煌,如今卻被稱為歐洲最慢,像是對這個國家的暗喻。
作為“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塞爾維亞與中國、匈牙利達成協議,將把中國鐵路成套技術和裝備帶入匈塞鐵路項目,建成后最高時速可達200公里,8小時的路程也將縮短至3小時以內。
匈塞鐵路的提速或將成為一個發動機,盤活這個國家諸多面臨衰落的行業,為該國的重新騰飛注入一股新的“血液”。
其實,不僅是這條鐵路,中國企業還讓瀕臨倒閉的斯梅代雷沃鋼鐵廠重現活力,中方承建的科斯托拉茨電站開始發電,并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因此,也不難理解塞爾維亞人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熱情以及塞中合作的期盼。
“中塞合作的成績單顯示,塞中間已有的合作規模和未來合作潛力都十分巨大,塞爾維亞從中獲益良多,這一切均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未來塞爾維亞與中國還有很多可以做。”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前,將參會的塞爾維亞總理、候任總統武契奇對新華社說。
不過,合作也并非一帆風順,就在今年2月,匈塞鐵路遭到歐盟的有關調查,原計劃要在2017年完工的項目,今年卻還未開工。
但對于兩國未來的合作,武契奇仍有信心。他表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塞中合作的成績單很長,未來的成績單會更長。
據新華社報道,此次來華,武契奇將帶領包括4名政府部長在內的20人左右的代表團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他期待與中國以及本地區的其他國家在論壇上確認并繼續推進已簽署的合作項目。
歐洲“最慢”鐵路改造力不從心
現有的匈塞鐵路連接著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和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資深火車旅行愛好者弗洛·韋伯(FloWeber)在自己的旅行博客中寫道,“這條300多公里長的連接兩國首都的直達鐵路,或許是整個歐洲最慢的一條了,通勤時間高達8個小時,因此建議你乘坐前最好稍作準備,或者換成別的出行方式。”
“這條鐵路連接著兩個人口數量在一千七百萬的城市,然而無論你是在鐵軌上還是在列車中都能夠發現破舊的痕跡,幾乎全程你都能聽到咯噔咯噔的聲音。”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韋伯進一步描述稱。
然而歷史上,匈塞鐵路并不是“最慢”的,這條已經建成超過百年的鐵路曾經被歐洲著名的“東方快車”所使用,作為連接巴黎至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道路上的重要一環。
塞爾維亞也并非沒有覺察到改造匈塞鐵路的必要性,但卻顯得力不從心。
塞國家鐵路公司負責人此前曾表示,該國國內鐵路現代化改造現在估算約需要近百億歐元,至少10多年時間。如果沒有外資介入,塞政府很難對鐵路設施及運輸設備進行全面改造和更新,只能進行針對性式的小補小修。
據中國商務部駐塞爾維亞經濟商務參贊處官網的公開信息,在前南斯拉夫分裂以后,塞爾維亞在前南聯盟時代又經歷了10年國際經濟制裁、3年波黑戰爭以及科索沃戰爭,國內重要經濟、交通設施毀于一旦。塞爾維亞國民經濟不僅倒退近30年,更陷入持續低迷,發展舉步維艱,導致其基礎設施領域建設欠賬較多,老化現象嚴重,亟需翻修改造。
不過,在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不久,匈塞鐵路項目迎來了新的生機。
當年11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期間,分別會見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和塞爾維亞時任總理達契奇,三國總理共同宣布,合作建設連接貝爾格萊德和布達佩斯的匈塞鐵路。
據悉,規劃中的匈塞鐵路全長350公里,其中匈牙利境內166公里,塞爾維亞境內184公里,最高設計時速為200公里。
“通過重建,我們可以將原有的8小時交通時間縮短至3小時。”塞爾維亞政府總理顧問弗拉基米爾·波佐維奇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如此描述該項目的實際意義。“這對我們來說會有很多層面上的益處,同時我也相信會有助于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
事實上,對塞爾維亞來說,這條鐵路還有更大的意義。根據中國鐵路總公司官網此前披露的消息,預計該項目建成后,不僅能完善塞、匈兩國交通網絡建設,更能進一步向北聯通西歐發達國家,向南延伸至希臘港口入海,成為貫通中東歐地區的骨干鐵路線。
韋伯也告訴澎湃新聞,“我和很多人一樣都注意到了中國對于匈塞鐵路的參與,毫無疑問我是非常歡迎的。它將拉近整個歐洲的距離,甚至會幫助塞爾維亞加速正在申請的加入歐盟的過程。”
連虧7年與8個月扭虧為盈
中塞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并非只有匈塞鐵路。
“其實相對于匈塞鐵路,中國企業對于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鐵廠的投資也在當地非常的受歡迎。也解決了一些塞爾維亞人生活的實際問題。”在貝爾格萊德生活多年的華人楊女士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
楊女士口中的投資,便是去年4月中國河鋼集團以4600萬歐元(約3.39億元人民幣)收購了斯梅代雷沃鋼鐵廠。這座鋼鐵廠成立于1913年,擁有百年歷史,它曾是塞爾維亞唯一一家國有鋼鐵廠,同樣也是當地的支柱產業。更關鍵的是,鋼廠還是5000多名塞爾維亞員工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然而由于經濟危機、業績不佳等一系列原因,鋼廠曾經一度面臨破產,直到河鋼公司對于其的收購。
楊女士如此描述當地人的興奮之情,“收購的第二天,有中國企業的領導去當地咖啡店里喝咖啡,便有服務員認出了他們,并激動地說希望能夠請他們喝這杯咖啡。”
斯梅代雷沃鋼鐵廠老工人約萬諾維奇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企業收購斯梅代雷沃鋼鐵廠后,工廠重現生機,我們不再擔心倒閉和失業,對未來充滿希望。”按照合約,中國企業收購之后留下了每一位當地員工。而在收購8個月后,該鋼廠去年12月便再次實現全面盈利,連續虧損7年的斯梅代雷沃鋼廠正逐步走出泥潭。
據塞爾維亞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河鋼塞爾維亞鋼鐵公司出口額共計3.7億歐元,成為塞第二大出口企業。
中塞兩國的“雙贏”
如今,這個地處中東歐的國家已經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歐洲大陸的重要支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中東歐研究室主任劉作奎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塞爾維亞在一帶一路上的位置尤其關鍵,地處歐洲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中心,是連接歐洲各部分以及中東之間的橋梁,通過未來兩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塞爾維亞可以獲得工業以及基礎建設方面的復興,而中國也可以讓產品更順暢地銷售到歐洲內陸。可謂雙贏。”
隨著中國在塞爾維亞的投資、基建項目的增加,也進一步促進了雙方人文方面的交流。
來自貝爾格萊德的卡羅琳娜正在上海讀研究生二年級,她告訴澎湃新聞,來華的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夠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我的同學們一樣,現在塞爾維亞對中文翻譯人員有大量需求,因此很容易找到中國相關的工作,而以前并沒有這么多這樣的機會。”
今年伊始,塞爾維亞還成為歐洲第一個對中國游客免簽的國家。
“我們相信我們的人民已經做好準備要為一帶一路倡議貢獻自己的知識、經驗與技能。”塞爾維亞政府總理顧問弗拉基米爾·波佐維奇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在塞爾維亞更多意義上是著重于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參與到這種新型的經濟合作通道之中,在中塞關系中付出與收獲。”
“一帶一路”峰會即將舉行,剛剛在總統大選中獲勝的塞爾維亞現任總理武契奇將來到北京參會。出行之前,他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一帶一路是為了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加強企業與企業的合作,我們來自不同文明的國度,我們之間要建立起聯系和紐帶,中國貢獻了力量,讓我們有機會聚在一起。”
波佐維奇還指出,“除了與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開展合作之外,塞爾維亞也很愿意能夠成為宣傳該倡議的使者,將中國一帶一路的藍圖在中東歐16個國家之間更好的展開。”
(來源:互聯網)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