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14日,在備受矚目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從現實維度,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頻發的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時代,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而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和《中國制造2025》,推動我國材料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發展,近日,科技部發布了《“十三五”材料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回顧新材料發展背景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世界主要國家爭相尋找創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發展先機。新材料領域就是競奪的焦點之一。工業制造,材料先行,大力推動新材料產業發展,對做強“中國制造”意義重大。“十三五”時期仍是我國材料工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加快培育和發展新材料產業,對于推動技術創新,引領材料工業升級換代,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保障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提起材料檢測領域面臨機遇,第一要義便是國家的相應政策。2015年,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制造強國離不開材料,更離不開新材料。國家新材料產業政策也針對“中國制造2025”隨之展開,首先從研發入手,“十三五”重大專項提出一系列新材料專項(包括“重點基礎材料技術提升與產業化”、“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材料基因工程關鍵技術與支撐平臺”、 “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
《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發布,引導新材料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2017年初,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制定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已正式印發,提出到2020年,關鍵戰略材料綜合保障能力超過70%,新材料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產業體系初步完善,并明確了材料發展重點方向。
《指南》從突破重點應用領域急需的新材料、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強化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加快重點新材料初期市場培育、突破關鍵工藝與專用裝備制約、完善新材料產業標準體系、實施“互聯網+”新材料行動、促進新材料產業特色集聚發展等九個方面提出了重點任務。”趙文豐博士表示,《指南》作為“十三五”時期指導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專項指南,將引導新材料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緊密結合建設重大需求,《專項規劃》發展重點
依據國際發展趨勢、國內基礎和面臨的挑戰,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重大需求,本次《專項規劃》重點凝練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重點基礎材料技術提升與產業升級,著力解決基礎材料產品同質化、低值化,環境負荷重、能源效率低、資源瓶頸制約等重大共性問題,突破基礎材料的設計開發、制造流程、工藝優化及智能化綠色化改造等關鍵技術和國產化裝備,開展先進生產示范。
二是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以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與半導體照明、新型顯示為核心,以大功率激光材料與器件、高端光電子與微電子材料為重點,推動跨界技術整合,搶占先進電子材料技術的制高點。
三是材料基因工程關鍵技術與支撐平臺,構建高通量計算、高通量實驗和專用數據庫三大平臺,研發多層次跨尺度設計、高通量制備、高通量表征與服役評價、材料大數據四大關鍵技術,實現新材料研發周期縮短一半、研發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標。
四是納米材料與器件,研發新型納米功能材料、納米光電器件及集成系統、納米生物醫用材料、納米藥物、納米能源材料與器件、納米環境材料、納米安全與檢測技術等,突破納米材料宏量制備及器件加工的關鍵技術與標準,加強示范應用。
五是先進結構與復合材料,以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高溫合金為核心,以輕質高強材料、金屬基和陶瓷基復合材料、材料表面工程、3D打印材料為重點,解決材料設計與結構調控的重大科學問題,突破結構與復合材料制備及應用的關鍵共性技術,提升先進結構材料的保障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隨著各項政策的逐漸落地,新材料產業蓬勃發展,前沿技術日新月異。當前,我國經濟進入到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積極推動新材料生產技術的發展和市場化進程,在該領域產業鏈上逐步打造一批關鍵企業標桿,提升中國新材料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通過“一帶一路”國際論壇,我們獲知,2014年至2016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3萬億美元。同時,未來將為支持“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產能、金融合作提供3000億基金,在科技創新行動規劃專項上將投入建設50家聯合實驗室;培訓5000次科學人才和管理人才;圍繞“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對支撐“產能輸出、資源輸入”的材料研發項目予以傾斜支持。沐浴“一帶一路”改革春風,新材料市場必將大幅度獲益。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