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即將召開之際,我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情況頗受關注。5月10日,國新辦召開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情況發布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透露,2014-2016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約20萬億元,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著眼未來,我國還將在上述國家積極推進重大項目落地、加速自貿區談判,并借助這一包容的、非排他性的倡議,助力打破貿易保護主義。
直接對外投資超500億美元
“在投資合作領域,我們不斷強化服務保障,鼓勵企業到沿線國家投資興業”,錢克明介紹,2014-2016年,我國企業對沿線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超過50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3049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們還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領域,營造高標準的國際營商環境,吸引沿線國家來華投資”。 而在重大項目建設方面,中國會同有關方面,推動了一批重大項目陸續落地,其中中老鐵路、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已經開工,中俄、中哈、中緬等油氣管道項目的建設或運營都在有序推進。
此外,我國企業還先后在20個沿線國家建設了56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目前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超過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其中,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已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一顆明珠,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泰中羅勇工業園、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等園區建設進展順利。“總體來看,兩年時間內,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約20萬億元,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看來,近年來,國內外貿企業愈加重視“一帶一路”沿線新型發展中國家,根源在于2008年金融危機后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發展緩慢、需求下降,而一些經濟上升時期國家,尤其此前與中國貿易基數較小的國家逐漸露頭,疊加政策溝通、基建改善和新的貿易機會,未來貿易潛力非常大。
推進沿線自貿區建設
打下了扎實的雙邊投資基礎后,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自貿區建設也將邁上新臺階。
據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與2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并實施了自貿協定,其中涉及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有11個,包括中國和東盟自貿協定、中國和巴基斯坦自貿協定以及中國和新加坡的自貿協定。而在即將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我國還與格魯吉亞正式簽署自貿協定,與蒙古啟動自貿協定聯合可行性研究。
“初步目標是,我國將與20個沿線國家推進自貿區建設,其中包括開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國-海合會、中國-馬爾代夫、中國-斯里蘭卡和中國-以色列的自貿區談判,與尼泊爾、孟加拉、摩爾多瓦等國家開展自貿協定的聯合可行性研究,”錢克明表示,“此外,我們還與巴基斯坦、新加坡簽署了自貿協定,正開展新的自貿協定升級談判,而在亞太自貿協定項下,我國已經同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和老撾四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結束了第四輪關稅減讓談判,正在抓緊準備實施。”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直言,不同于此前成立的中韓、中澳自貿區,個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總量較小、優勢產品不突出,因而未來與這些國家的自貿區建設不能照搬以往模式,“在降低關稅,利于各類產品進出口的同時,新一批自貿區或許還將在服務貿易、電子商務、環境保護等領域有所著墨”。
助力打破貿易保護主義
有分析指出,隨著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近段時間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間的經貿往來遭遇了一定困難,“一帶一路”倡議或將有助于拓展我國對外貿易、遏制貿易保護主義勢頭。
對此,錢克明指出,一個國家要實現貿易暢通和經濟融合,地理因素非常重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基礎設施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設施基礎一旦聯通,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包括人與人的交往都能得到增強,對貿易、投資的促進作用也非常明顯,“可以說,‘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打破貿易保護主義,對沿線地區的發展,對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一帶一路”倡議也是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從不泛泛包含某幾個方向和哪些國家。“我們的總體原則是,只要自愿參加的都歡迎,大家共商共建共享,不具有排他性”,錢克明表示。
“與倡議提出‘五通’中的其他‘四通’相比,‘設施聯通’更類似于打基礎和鋪路,這方面建設得到有效落實,能幫助沿線各國更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打破不少國家原本囿于地理等方面的限制”,白明表示,借此,進出口國都能開啟新一輪選擇,“進口國能夠‘貨比三家’,選擇更加物美價廉的產品,出口國也能拓展外銷渠道,選擇更優的貿易伙伴”。
(來源:中國工業網)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