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成都天然氣論壇暨2017西南地區天然氣利用峰會上,多位能源行業內的專家深度剖析我國天然氣的現狀及前景,認為我國天然氣市場潛力巨大,但仍面臨氣價機制不順、其他能源競爭加劇等不利因素。
加大天然氣利用是中國優化能源結構的現實選擇
根據《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國家力爭將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到10%,最低達到3100億立方米,成為主體能源之一。
在政策利好的情況下,多位專家對我國天然氣市場的未來前景看好。
“國家明確天然氣作為主體能源的戰略地位是‘十三五’中國能源及天然氣發展路徑之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表示。郭焦鋒認為,天然氣作為一種高效、清潔、低碳的優質能源,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煤炭的59%、工業鍋爐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煤炭的17%,而且天然氣沒有粉塵排放。因此加大天然氣利用,是中國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節能減排、治理大氣污染、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最為現實的選擇。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維和從改善大氣環境和能源轉型的角度分析,認為工業燃料中實施“煤改氣”和“油改氣”、分布式能源的發展以及新型城鎮化等因素都將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推動天然氣改革。
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天然氣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潤民則橫向對比美國、俄羅斯等經濟體,認為我國天然氣市場仍有巨大的擴展空間。何潤民表示,“天然氣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依然嚴重偏低。全球的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占比高達23.8%,反觀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2016年天然氣占比只有6.2%。”
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是大勢所趨
論壇上,多位專家對天然氣的價格機制提出改革建議,認為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是大勢所趨。
“氣價是影響氣電經濟性的主要原因,氣電發電成本是煤電的1.7倍。天然氣價格機制不順暢削弱了天然氣的替代能力。”國家發改委能源經濟和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小麗說。她表示,雖然國家希望利用大用戶直供、天然氣交易中心等機制強化市場定價,然而受制于中短期內直供規模有限、交易中心定價機制不成熟等因素影響,導致天然氣氣價傳導存在嚴重的滯后和不確定性。而由于供氣中間環節過多和價格傳導機制不順暢,上游企業沒有降價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劇了價格調整滯后。
何潤民認為,按照“放開兩頭、關注中間”的思路,國家應放開天然氣上游井口價和下游非居民用氣價格,對居民天然氣價格實行階梯氣價。另外還可采取“放開勘探開采準入、放開進出口限制、放開競爭性環節政府定價、放開上下游環節競爭性業務”等改革措施。
“煤改氣”遭遇“煤改電”挑戰
除價格因素外,電力能源的競爭能力加劇,也是天然氣發展要直面的挑戰。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提出,“煤改氣”為天然氣帶來新機遇,然而卻將直接遭遇“煤改電”的挑戰。他認為,“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將用4500億kwh電力替代煤炭,將擠壓天然氣市場。“目前我國火電嚴重過剩,富余電量1.4萬億度。電力空氣源熱泵與天然氣相比,具有成本低、沒有現場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天然氣相當等優勢。”
劉小麗對風電、光伏發電的前景十分看好,認為二者具有“數十億千瓦”發電裝機的資源條件,經濟性正在不斷完善,且社會接納程度高,不存在生態環境、潛在社會安全和公眾輿論等制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