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格化帶你識清揚沙、霧霾真面目
5月4日凌晨,一場毫無征兆的沙塵污染席卷而來,逐步侵占了新疆南疆盆地、內蒙古中西部、甘肅中西部、寧夏、陜西北部、山西中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吉林西部和黑龍江西南部等多個省市。其中,受沙塵影響,北京部分監測站點PM10濃度已破2000微克/立方米,能見度僅在1-3公里左右。
望著灰蒙蒙的天,不知情的人感嘆道:“霧霾怎么又來了!”“霧霾”作為當下最火爆的天氣熱門詞,只要天空出現灰蒙蒙、能見度不好的狀況,人們率先想到的多半是霧霾天氣。但今天出現的可不是霧霾,而是氣象上說的“揚沙”。這種天氣現象,連同“浮塵”和更為惡劣的“沙塵暴”,被統稱為“吹沙”天氣。
其實揚沙與霧霾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比起揚沙,霧霾的顆粒直徑更小,多為PM2.5,但對健康危害更大。霧霾天中的PM2.5更多的是來源于二次成物(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機氣體等經光化學反應生成的硫酸鹽、硝酸鹽、有機氣溶膠),可直接侵入人體呼吸系統、肺部和血液,引發哮喘、肺癌、心腦血管病和其他疾病。霧霾天還會導致近地層紫外線減弱,將直接導致小兒佝僂病高發,并使得空氣中的傳染性病菌的易活性增強。
揚沙是由于風把裸露在地面的灰塵或者沙子吹起來造成的,這種天氣能見度在1-10公里之間。揚沙天氣會污染環境,使PM2.5、PM10等細顆粒物、可吸入顆粒濃度增加,其中PM2.5更多的是來自于土壤塵。在揚沙天,大風裹著的沙石、塵土到處彌漫,所經之處空氣渾濁,嗆鼻迷眼,可使呼吸道疾病發病人數和肺癌指數人數猛增。揚沙天氣中的沙塵有些是原地產生的,有些事別的地方吹來的。據北京氣象局介紹,北京此次沙塵天氣的“幕后黑手”就是來自于內蒙的“外來沙”。
不論是揚沙天氣還是霧霾天氣,我們都希望和他們說再見,因此如何治理大氣污染成為了各地環保局的重中之重。在此形勢之下,“網格化系統”應用而生,成為了治理大氣污染界中的一顆“新星”。此次揚沙來襲,根據多地網格化微觀站監測到的數據,不難發現,有些微、小型監測站并未及時發現數據有大幅度的增長變化。這是由于微觀站傳感器原理是激光散射,主要針對PM2.5、PM10等微小顆粒物,且微觀站預處理是用氣泵采樣,對大顆粒物將會過濾,因此首次發現大顆粒物持續升高(沙塵暴)時不參與計算。所以如果想要監測沙塵暴等大顆粒物,比較直接的方法就是在微、小型設備上加裝TSP或加裝預處理裝置。
以太原為例,羅克佳華為太原市布設的點位中,就加入了TSP參數。通過對太原市的工地、企業、街道大量布設全項站、標準站、微觀站、小型站等監測設備,并結合立體監測與移動監測,形成大范圍、高密度的“環境監控網絡”。實時監測PM2.5、PM10、TSP、SO2、NO2、CO、O3、風向、風速、溫度、濕度、噪聲及視頻等多種污染參數,并可根據客戶需要定制監測指標。將所監測到的各個點位的數據通過無線傳輸的方式匯集到大數據中心,運用基于GIS的后臺數據分析系統,對數據進行篩查、校準、統計分析和動態圖繪制,從而進一步解析污染成因,追溯污染源頭,甄別異常數據。當發現污染時,及時通知執法人員或網格員進行監督,勒令其整改,為環境執法和決策提供直接依據。
此外,羅克佳華憑借精湛的技術,利用大數據和神經網絡模型開發出智能數據修正模型,生成每個微觀站獨有的基因變量。對于未安裝TSP參數的設備,在首次發生沙塵暴后,將會對此非常規檢測進行記憶和自學習,通過對傳感器進行馴化校準,確保在下一次發生沙塵暴時能夠進行自動判別和提高精準度。
不論揚沙還是霧霾,都會給我們的心理和生理帶來極大的傷害。唯愿網格化可以助力各地政府,早日抑制大氣污染,還民眾一片藍天!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