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5月4日,從四川成都市環保局獲悉,2017年,四川成都要建成120個網格化空氣微站,建成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并啟動四川成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大氣復合污染綜合觀測站(簡稱“超級站”)二期建設。
剛剛召開的四川成都市黨代會提出,實施最嚴格產業準入和環境保護制度,堅決打贏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鐵腕治霾。完善成都平原環境建設協作機制,規劃建設城市通風廊道。強力實施電能替代、尾氣治理、揚塵管理、工業減排、露天禁燒,讓市民看到更多的藍天白云、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氣。
而建設空氣微站、建設實驗室、啟動“超級站”二期建設,就是今年成都在此方面下的“作戰圖”。
空氣微站是什么、怎么建?建成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和建設“超級站”二期,又將促成怎樣的“能力進步”?
加密建“微站”,10分鐘報送一次監測數據
目前,四川成都全市范圍內,分布了42個國控、省控、市控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子站。“空氣微站內設相關的微型化設備,相當于微型的子站,會對參與空氣質量評價的六項污染物指標進行在線監測。”四川成都市環保局大氣處處長劉智介紹,空氣微站是成都市在已有的42個國控、省控、市控站點之外,自主建設的微型監測站點。
空氣微站的建設將由四川成都市財政資金投入,總投資約1200萬元,首期投入700多萬元建設120個,計劃在今年年內全部建成。
據了解,首期120個主要設在中心城區和二圈層,其中特殊區域的空氣微站,可能會增加一些監測揮發性有機物、工業園區特征污染物等的設備。重點區域以網格化的方式加密布設。所謂“重點區域”是指居民集中居住區、工業園區、餐飲等污染排放集中區及城市的風向通道等地。“網格化”則指在這些重點區域,以一平方公里一個的密度,加密布置,實行重點監控。
設空氣微站,意在實現對大氣污染的迅速發現、快速處理、實時監控。據悉,這些微站投運后,能做到10到15分鐘報送一次在線監測數據信息。“我們可根據微站傳送的信息,第一時間發現異常,并結合風速等氣象信息,快速發現并鎖定周邊的污染源,及時通知基層環境聯絡員及時處理。”
“超級站”升級,可1小時進行“在線源解析”
“超級站”建在四川大學望江校區科技創新中心,一期已配置近30臺國內外先進的大氣監測儀器,監測能力覆蓋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規定的六項指標及大氣中的PM1、重金屬、揮發性有機物等150項大氣監測項目,是全省乃至西南地區最先進的空氣質量監測站點。
據四川成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自動監測室工作人員介紹,“超級站”已于去年下半年完成二期項目招標。今年6月底前,二期所有設備將全部到位。“到位后,借助新增的飛行時間質譜儀等設備,監測項目將增至近230項。”
“監測更多項目,能為行政決策提供更科學的依據。”該工作人員舉例,工業領域內,一些行業會產生特定的氣體,“空氣被污染時,若監測到某種特定的氣體,可初步判斷來自哪些企業。這樣,執法部門查處、整治就會快得多”。
“二期項目的運行還會讓成都對污染源的分析速度大大加快。”該工作人員說,比如在污染源的解析上,現有條件下“超級站”只能采用人工分析的方式,一年給成都市提供一份報告。空氣污染發生時,新設備可1小時進行“在線源解析”。“緊急狀態下,可為行政決策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另外,2017年,四川成都市還將建成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來自四川成都市環科院的消息,該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將建成在線分析平臺和離線大氣實驗室,并配備流動觀測車實驗室。流動觀測車實驗室的流動性比較強,可到四川成都市的區縣開展工作,針對性地幫助區市縣分析其污染源。
(原文標題:成都今年將建成120個空氣微站 10分鐘報送一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