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月上旬開始,中國的鐵礦石港口庫存就站上了1.3億噸大關。那么1.3億噸礦,到底是誰買的?使得鐵礦石港存出現這么大的增長。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1.3億噸鐵礦之中,有大約61%的鐵礦石或權屬于貿易商;一般我們將其稱作貿易礦,代表可轉賣的鐵礦。
剩余39%則屬于非貿易礦,其貨主主要為鋼廠;需要指出的是,這部分庫存之中,也有拿出來轉賣的可能性。
進入三月初之后,港口貿易礦庫存規模達到近8600萬噸,其在港口庫存中的占比達66%。
此時貿易商開始有意識地控制庫存規模增長,整個三月之中貿易庫存的規模基本保持在穩定的水平上。
我們有理由認為,進入三月之后,高企的港口庫存使得貿易商開始意識到危機的存在,開始有意識地控制進貨節奏。
一、2002—2012黃金十年
2003—2013年現貨鐵礦石價格(美元/噸)
1、貿易商瘋狂生長的土壤
2002—2012年是中國鐵礦石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隨著鐵礦石價格的瘋狂上漲,促使了一大波鐵礦石貿易商的產生。
然而,自2003年底,寶鋼集團作為中國鋼鐵業的談判代表,進行鐵礦石談判后,外界以及行業內一度給鐵礦石貿易商們貼上“倒爺”的標簽。
在中國日益沸騰的鋼鐵業和進口鐵礦石“雙軌制”的刺激下,鐵礦石倒爺隊伍變得愈來愈強大。
鐵礦石價格雙軌制是指國內鋼鐵企業向國外鐵礦石企業購買鐵礦石實行兩種定價模式:
(1)長期協定價格(長協價),一些具有資質的企業獨有。
(2)現貨價格,價格高于長協價,不具有資質和小企業采用。
現貨價格這一定價機制的存在,給鐵礦石貿易商的生存提供了土壤,因此在黃金十年,貿易商拼了命經由各類渠道弄幾船鐵礦石,運到國內一倒手,就賺的盆滿缽滿。
2、貿易商的“寄主們”
中小鐵礦石貿易商素來都是依附大礦商和國內鋼廠而生存的。
貿易商假如有鋼廠、尤其是國有大鋼廠撐腰,更容易與礦山間接簽署長協合同。
中鋼協的一名專家用“寄生”來描述貿易商與鋼廠的干系,“他們的本錢根本就是外交本錢和關系成本”。
3、“賭徒”般的貿易商
那兩年,為避免貿易商倒礦,中國當局對鐵礦石進口治理日趨收緊,財務支出貨物交易明細都要審核。
鐵礦石貿易商的對策就是壓單壓貨,“把上一年進口的礦石,在港口上壓一年,到下一年再給客戶,價錢按下一年結算。”這意味著倒爺們差不多成為了一個賭徒。
假如第二年鐵礦石大漲價,便可大賺;假如下跌,就要敗盡家業。而在黃金十年鐵礦石漲勢如虹的時候,貿易商們可謂是樂得合不攏嘴。
然而沒有人能預測準市場的前景在何處,貿易商沒有料想的行業調整,這泄洪般的降價,讓全部鐵礦石貿易行業如履薄冰。
在2014年,9月3日普氏指數跌至83.75,近年的歷史新低;低利潤下的鋼企,謹嚴的原材料采購,收緊的銀行業貸款,真正的行業冬季真的已經來了。
二、寒冬襲來
經歷上一個十年的高速發展后,大宗商品繁榮不再。鐵礦石的熊市讓很多貿易商丟了飯碗,還拖累著承接上岸的港口。多位貿易商直言,鐵礦石價格的波動,讓貿易風險陡增。
在“寒冬”期間,活下來的貿易商有一半就很不錯了,即使能活下來,也只是在勉強維持,說不定哪天就關門了。
1、鐵礦石價格暴跌
在鋼鐵產業鏈條上,鐵礦石貿易商只是其中一環。對于這些貿易商來說,2014年每噸鐵礦石10元、8元的利潤,已無法和2009年前每噸數十美元相比。
到2015年,利潤更是少得可憐,生存成了頭等大事。一噸賺一塊錢就可以了,不賠就燒高香了。
利潤的下降,根源在于鐵礦石價格的急劇下跌。2014年1月份,普氏62%鐵礦石指數尚在130美元/噸,今年4月初則一度跌落50美元/噸關口,15個月內的跌幅超過六成。
規模中等的貿易商勉強還能靠關系做一些訂單,小貿易商只能觀望或者退出,貿易商們面臨著誰出手誰就賠錢的尷尬境地。
2、港口搶“飯碗”
除了鐵礦石價格下跌這一根本性因素的沖擊,貿易商們還面臨港口和礦山直接合作帶來的擠壓。
2015年7月2日,交通運輸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通知,允許40萬噸級船駛入。7月4日,載重40萬噸的“遠卓海”輪在青島港卸下了35.1萬噸巴西鐵礦石。
礦石價格的下行,正擠壓貿易公司的生存空間,而國際礦山與用戶直接對接將是趨勢,港口“超市”的地位將越發重要。
3、融資變得很難
貿易商和銀行的關系,就像貓捉老鼠,然而誰是貓、誰是老鼠都分不清。如今的銀行忙于收貸。
在一位銀行人士看來,銀行也有苦衷,為了防止壞賬,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抽貸。但對靠銀行融資的貿易商來說,一旦還上貸款,就很難再貸出來。
舉一個例子,一個貿易商貸了7億元,每月利息在600多萬元,現在他連60萬元都賺不到,利息都還不上,怎么可能去還成本?這樣銀行怎么辦?
因此2014年—2016年是鐵礦石貿易商難熬的三年,在此期間中小貿易商紛紛在寒冬中倒下,但是2017年初,鐵礦石價格重回90美元大關,給了幸存的貿易商們一個喘息的機會,雖然目前價格呈現了下降的趨勢,但是仍給了貿易商不小的信心!(來源:礦業匯)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