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鑼密鼓的4月終于告一段落了,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時值梅雨季,賞春伴雨歸。廣州分析測試及實驗室設備展覽會就在這樣一個詩情畫意的時候里盛大開幕了,此次展會吸引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那么,除此之外本月還發生了那些與化工儀器行業息息相關的熱文呢?跟隨小編的視野來一起盤點下吧。匯聚行業焦點,實時報道動態,盡在中國化工儀器網!
中科院研制新型光譜治療儀 可穿透皮下病灶5cm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制的深層光譜治療儀已通過省醫療器械檢測所全性能檢測和臨床試驗,可穿透皮下病灶深度達5cm以上,遠遠超過現有光療產品的穿透深度,對疾病治療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光譜治療技術是利用光與人體組織的光物理、光化學、光機械、光磁等作用原理,為臨床慢性病、免疫性疾病以及惡性疾病治療輸入的一種安全、無創、綠色的治療方法,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各個學科。該項目負責人崔錦江研究員稱:“我們利用專利技術濾除了易引起皮膚熱灼傷作用的近紅外B和C以及部分A段光譜,將治療光功率由150瓦到300瓦不等,提高至500瓦,使得穿透深度達皮下5cm以上,遠遠超過現有光療產品的穿透深度,不僅對淺表病灶有直接的治療效果,更可作用到腹腔、盆腔等深層病變組織。”目前,該儀器治療光具有從可見光到近紅外的超寬光譜,涵蓋了多種有效治療譜段,主要用于慢性炎癥、血管及組織再生、炎性疼痛、運動損傷、惡性疾病治療等領域。【詳細】
中科大科學家研制出連續收集泄漏原油大科學裝置
日前,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等在在高粘度浮油吸附材料設計上取得突破性進展,設計研發出連續收集環境中泄漏的原油科學裝置。這項研究開創了浮油吸附材料設計的新路徑,解決了以往多孔疏水親油材料對高粘度浮油吸附速度慢的難題,提出的界面加熱降低原油粘度的原創技術在石油化工業中的油水分離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該研究提出的可加熱經石墨烯功能化后的海綿組裝體材料,經優化材料和結構可進一步降低成本和電能消耗,有望在今后應對海上原油泄漏事故處置中獲得廣泛的應用。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項目、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中科院納米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肥大科學中心卓越用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等資助。【詳細】
635萬元加強基礎研究 中科院光電所采購先進光學儀器
光電技術的研究與發現,為現代光學儀器、光學器件的研制提供了基礎支持。為全面響應我國科技強國發展戰略,中科院光電所目前建有微細加工光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光束控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等9個創新研究室,以及中科院成都幾何量及光電精密機械測試實驗室;還建有精密機械制造、先進光學研制、輕量化鏡坯研制、光學工程總體集成、質量檢測等5個研制中心,以及科技信息中心等技術保障中心。此外,還擔任國家863、973、自然科學資金以及其他國家重大科研攻關項目,科研水平不斷走向國際先進地位。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光電所”)近日發布“波前校正器基礎工藝研究與檢測技術平臺項目公開招標公告”擬招標采購一批光學儀器設備,采購總金額635萬元。【詳細】
7千米級深海探測紫外激光拉曼光譜儀海試成功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自主研發的一系列深海裝備進行了成功的試驗和實際應用。日前,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燦、范峰滔、黃保坤等參與研發的7千米級深海原位探測紫外激光拉曼光譜儀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通過7000米海試驗證。該光譜儀是國際上首次進行深海探測的紫外激光拉曼光譜儀,也創造了拉曼光譜儀最高深海探測紀錄:7449米。該儀器的成功研發將提升我國在深海礦藏、能源資源、碳循環與氣候變化以及深海生物信息方面的探測能力。該裝置進一步提高了探測的靈敏度,解決了常規拉曼光譜易受海洋微生物以及有機質熒光干擾的缺點。在深海條件下,光譜儀面臨高壓和著陸沖擊等極端條件,團隊通過科學設計,反復驗證,采用折疊反射鏡、光纖軟連接以及同軸反射鏡等一系列技術,成功研發出滿足深海極端條件應用的紫外拉曼光譜儀器。【詳細】
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與深圳國家基因庫簽署合作協議
基因檢測帶動了測序市場的快速發展,由于基因檢測在生命科學領域的諸多益處,使得這項技術也在不斷地發展與進步。近日,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非中心”)與深圳國家基因庫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建“國家基因庫-中國科學院非洲植物資源基因庫”,增強我國生物資源創新能力,拓展中非科研合作空間領域,同時為非洲國家生物資源保護和生態戰略儲備提供數據支持。根據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生物資源研究和基因組學技術平臺等方面的優勢,以非洲特有物種、旱生植物、高山植物等非洲特色植物為切入點,在特色資源保存、組學研究、數據管理、信息共享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建設非洲特色植物資源活體庫、基因組數據庫和資源信息整合與共享平臺。【詳細】
近兩年全國各地大型科學儀器平臺的建設和管理
自我國實行“科教興國”戰略以來,加強了科技投入,使得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的質量迅速提高,數量與日俱增。但是由于設備限制、運行機制、經費來源、思想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使得大型科學儀器不能很好的資源共享、開放共用,得不到充分利用,影響大型科學儀器的使用效率和發揮其應該有的作用。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科研工作的投入,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資源充足,有限的教育未能滿足社會龐大需求,現有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未能充分發揮其效益和作用。【詳細】
共享單車與儀器不解之緣 中國式共享經濟讓世界震驚
4月3日深圳灣徹底被“共享單車”攻陷!“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全國眾多熱門景區附近停滿了各式各樣的共享單車。盡管隨著新生事物的市場膨脹,凸顯存在的一些問題。但作為中國極具創新基因的共享單車,其特色創新為解決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問題提供了有力支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國產儀器作為《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關鍵一環,必然也離不開創新基因。共享單車只有在可靠制度的制約下才能夠在社會上存活,完成它真正提供便利的使命。而國產儀器作為國家長遠發展之重要基礎與利器,只有在技術研發、產品升級、政策護航、品牌鑄造等方面共同發力,最終方可釋放中國共享經濟之“紅利”。【詳細】
中部崛起!湖北省積極推進科學儀器研制與開放共享
湖北省是我國中部科教文化重心,同時也是我國科學研究水平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全省擁有科研機構1300多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多。法定計量技術機構有150個,強制檢定計量器具145萬臺件。秉承“中部崛起”國家政策,湖北省不斷推進大型科研儀器研制及社會共享工作。近年來,湖北推動產學研合作,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同時,湖北省借助雄厚的工業、制造業以及科研創新實力,不斷推進大型科研儀器研制及社會共享工作,為國家“中西部崛起計劃”輸送源源不斷的創新科研成果。【詳細】
《湖南省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管理辦法(試行》正式發布
為進一步促進湖南省科研設施和儀器等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共享。近日,《湖南省科研基礎設施和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正式發布。2017年,湖南省將進一步推進科研設施和儀器等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共享工作,一是開展科研設施和科研儀器開放共享“雙向補貼”工作,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通過“政府+市場”雙輪驅動推動開放共享,降低全社會企業創新創業成本;二是開展科研儀器購置查重評議工作,減少重復購置;三是加強開放共享人才培養力度,搭建開放共享專業管理團隊、專業技術團隊和專業中介服務團隊。2017年底實現服務平臺入網儀器突破1萬臺套,入網創新平臺突破1000家,開放共享度進一步提高。《湖南省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目錄》編制,湖南省科研設施和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服務平臺順利上線運行紛紛助力2016年湖南省儀器開放服務。據悉,開放共享服務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社會用戶節約研發成本10多億元。【詳細】
儀器共享再加碼 廣西省四大“法寶”源頭發力科研儀器
科研儀器共享工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浩浩蕩蕩,在科研經費、共享平臺建設、科研儀器創新,儀器采購等多個方面都做出了有利地探索與實踐。然而科研儀器共享改革之路非一朝一夕,還需持續加碼,繼續前行。廣西省在科研儀器共享工程推進中絲毫未曾懈怠,堪稱全國省市典范。4月10日從自治區科技廳獲悉,廣西大型科研儀器共享網絡管理及服務平臺初步建成,并與國家網絡管理平臺對接,納入的大型科研儀器有992臺套。我區在全國上報科研儀器數據省區排名升至第9位,首次晉升全國10強。科學儀器資源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寶貴資源,提升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和利用水平對我國科技創新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儀器共享始終是儀器行業熱點話題。在國家當今發展階段,尤其應該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儀器共享,真正實現儀器資源向全社會共享。【詳細】
大型科學儀器平臺是在組織機構進行宏觀管理的基礎上落實運行管理機制,實現管理機構對大型科學儀器平臺的長效管理,完善和健全管理規章制度。對于各院校、各科研企業和各工程測試中心所購置的大型貴重儀器設備要按不同檔次、不同性能和不同種類進行集中劃分和調配,按省市逐步建立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資源共享平臺,成立統一規劃管理的虛擬協作網絡,提高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此外,還要制定相應的資源共享管理方式。共享服務網絡平臺是實施大型科學儀器開放共享的重要條件基礎,可實現對儀器資源的統籌配置、科學管理、專業服務、有效監督和全面評估。
文章鏈接:中國化工儀器網 http://www.chem17.com/news/detail/111348.html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