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堆雪人,只要肯下功夫,半天的時間,就可以在院子里堆出一個惟妙惟肖的老虎。但是過兩天,往往很多細節就開始走形了,這時候就要修補。慢慢日子久了,需要修補的細節越來越多,人懶散了,于是老虎就垮了。
所以我想,精致珍貴的的東西,可能都需要很完善的措施來保護,才能夠穩定存在。就好比,珍貴的珠寶,必須用結實的保險箱鎖好,然后再用鐵鏈鎖好,才能保護好一樣。
就我們本行業的渦輪機來說,雖說現在國內也自產了50年了,該犯的錯,也犯了,該積累的經驗,也積累了。但是始終在品質,和可靠性上,還是離德國產品有很大差距,這是為什么呢?
我曾經見過德國人在100年前造的汽輪機,跟咱們當年開始國產的蒸汽輪機差不多, 可是為什么100年過去了,他們的產品技術品質上升級那么多,而我們也造了六十余年了,很多企業的產品卻還是和之前的品質差不多呢?
跟當時相比,他們積累了一代代的文檔和經驗,并在此基礎上,細分出無數的專業,領域,公式,工具。而我們現在這些東西,和當年仍然差不多,也許設備更新了好幾代,人員資歷多了好些年,但是這個體系,制度,思路,尤其是方法,還是當年那樣。
缺乏積累,準確得說,缺乏積累的方法。工程科學,本質上是一個積累的科學,要談積累,首先就是如何積累。好比內功好,練什么武功都快,因為你掌握了方法,方法是無形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就是這些無形的東西決定了最后的工程產品的好壞。這些積累的方法,包括知識的細分,管理工具,各種流程,數據庫,文檔的累積和迭代,等等。好的質量是怎么來的?不是做出來的,這是個表象,好的質量也不是檢驗出來的,這是個錯覺,好的質量,是要求出來的。每一步要達到什么樣的標準?怎么要求?為什么要這么要求?怎么樣去驗證這些要求?一旦沒有達到要求,其中的彈性限制在哪里?如果咱們可以回答清楚這些問題,以后就不用再羨慕德國制造質量好了。
尤其是我們要拋開一個觀點:我們便宜,性價比高!有個很殘忍的現實:事實上性價比高的東西大部分都是低端的產品。或者換一個說法,你只有達到了和別人同樣的質量,同樣級別的技術,然后再談性價比,才有意義,否則自己把自己帶溝里了。多說一句,我們真的便宜嗎?
坦白講,以本行業的產品來說,如果都以同樣的標準,要求來做,很多國產的成本會比歐洲,尤其是東歐要高。長遠來看,這里面我們是存在很大的潛在風險的,未強先貴。如果不抓住市場還在的這個窗口期真正做出高品質產品,未來是很有風險的。不要依賴個別人的智慧,而要依靠系統和團隊的力量。
舉個不完全恰當的例子,在每個國企,無一例外,我都看到一個職位稱為總工程師,一切技術難題主要是總工程師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個判斷,然而在外企卻很少看到稱為“總工程師“的職位,即使是技術上的負責人,或者技術專家,角色的定位也是不一樣的。我常常覺得這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如果做的東西簡單,是可以由有經驗的人來決定的,但是當代的高端工業產品,很多都是一個系統工程,那么過去那種依賴人的經驗的做法,就不能夠再繼續了,人沒有這么多精力了解那么多細節,也不可能在各個領域都是專家,這不現實。那么就要依靠系統的力量,人都會犯錯,都會有不穩定,那么,要想穩定做出復雜的產品,就必須有制度和文件,去規定人的操作規程,操作步驟,縮小人的自主空間,因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還得依靠團隊的力量,怎么樣去把大家的智慧用起來,這就要有一個合適的,不官僚的,不政治的,能夠發揮每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組織架構設置,不依賴個別人的智慧,而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
由實入虛,跟國外相比,我們的研發人員其實不少,但是為什么輸出不夠他們有效呢?當然,有起點不同的原因,但是還有一點不要忽略,這個東西,要由實入虛,理論研發,要以實際運營為基礎,進行一種良性的互動和相互支持。運營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利益支持研發,研發以輸出回報投資,證明價值,并獲得更多資源。
如果只是閉門造車,這看起來是研發,其實是離產品較遠,搞得有的不可謂不高大上,但是卻沒有產生什么價值。有個小故事,有個人花費了千金的家財去學屠龍的技術,花了三年,總算學成了這門巧妙的技術,但是最終卻沒有地方去實踐,因為世界上根本沒有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曾經回答過一個問題,說的都是產品層面的看法,好比描述珍寶是怎么樣的。今天所答,更多是產品外圍的一些因素,好比保護珍寶的保險箱和鐵鏈。今天我們的制造業升級的問題,是我們買了很多產品,很多技術,很多生產線,可是總是不能保證在國內環境里穩定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這就好比,撬開了很多鐵鏈和保險箱,希望得到珍寶,卻少有人意識到:要帶著鐵鏈,直接把保險箱拎回家,才能真正擁有珍寶啊!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