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包裝網訊】4月15日,以“無間創意”為主題的2017中國(上海)國際印刷周·紙上創意藝術展在上海嘉定韓天衡美術館閉幕。本屆紙上創意藝術展聚焦創意無界限、跨界、多元、自由、開放的想象空間之創造。在以書籍裝幀作品、包裝創意作品、創意紙制品為代表的傳統紙媒介作品展區,關于紙的各種創意作品讓觀眾流連忘返。雖然數字時代改變了大眾的閱讀習慣,但從現場作品的展出效果與觀眾的滿意度可以看出,創作者和大眾對于以紙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及以紙為載體的藝術創作,都有著極強的需求。筆者認為,雖然數字時代來勢洶洶,但是紙上魅力仍然不可或缺。
從紙的便捷性來看,紙被發明前的世界,信息與文化的傳播速度和效率很低,紙莎草、甲骨、金石、羊皮、簡帛等記錄傳播手段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局限性,據《后漢書》記載:“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自蔡倫發明紙、造紙技術被傳播以來,人類文明發展進程加快,紙擔負起最重要的傳播媒介作用。雖然數字技術在泛閱讀及利用碎片化時間方面顯示出了極強的優勢,但是紙所具有的以信息深入性和交互體驗性為表征的便捷特質是難以替代的。比如此次展覽中的立體書作品,以極強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在兒童讀物方面顯示出比數字出版物高得多的大眾認可度。再比如,受蜂巢結構啟發而設計的紙結構內包裝,通過紙的折疊達到力學支撐的最佳狀態,可以充分壓縮空間提高抗震能力,保護蛋類商品,這比其他包裝材料更經濟、便捷。
從紙的可塑性來看,此次展覽中的作品有的采用了廢舊紙的二次打漿成形,有的作品則直接采用刻、剪、壓折等多種方式對成品紙的形態進行加工創新。比如李洪波將幾十本教科書層層疊加、粘合后,使用切割的方式將書本雕刻成為“孩子”的造型,如果移動其中的書本,“孩子”會變形,以此體現學業壓力下孩子們的精神世界正在扭曲。巴·霍德森的作品則是將書內頁的紙進行鏤空而成。紙所具有的較強的可塑性,使得無論是普通大眾還是設計者,都對紙有著親近感。
從紙的文化屬性來看,造紙的智慧是材料、工具、技術集中的呈現,是人與自然關系的體現。宋代蘇易簡在《紙譜》中說道:“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麥面稻稈,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為紙。”這反映出中國不同地域的人們對造紙技藝的探索,這也是紙文化形成的基礎。時至當今數字時代,以數字技術為支持的信息傳播速度正在驚人地提升,紙已不再單純是一種傳播的媒介,但其自身的文化特性、精神特性反而被更廣泛地關注,由紙的內涵延伸出來的創意可能性也正在被不斷探索。比如展覽中王雷、劉傳寶等藝術家將紙漿打成紙繩、紙線,以此為材料編織出了漢服、晚禮服等服裝藝術作品。
紙上創意藝術展為大眾開辟了一個紙的精神家園,觀眾在觀看、觸摸紙的作品的同時,體悟著紙的獨特魅力,這種現場感和真實體驗感是數字作品不能提供的,正如由VFX藝術家Pingo Van Der Brinkloev設計制作的動畫作品《紙》中展現的那樣,短片雖然是一種完全的數字化呈現,但卻讓人們意識到了紙在人們生活中應用的廣泛度,擬人化的表達也讓人感受到了紙仿佛是一個每天默默陪伴在身邊的朋友。
(作者系北京印刷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