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包裝網訊】28日,國家郵政局發布《2016年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快遞發展指數(CEDI)為538.5,同比提高40.8%。我國快遞業務量規模繼續穩居世界首位,在全球占比超過四成,對世界快遞業務量增長的貢獻率達60%,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快遞市場發展的新引擎。
然而,在巨量快遞背后,包裝垃圾規模驚人。快遞包裝材料合理回收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快遞包裝材料回收難、回收率低等問題,已經引發了嚴重的環境負擔。加快綠色快遞治理已經成為了政府、企業亟須破解的難題。
中國快遞業務規模穩居世界首位
報告顯示,2016年快遞支撐網絡零售額超過4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到12.5%,直接服務農產品外銷超過1000億元,直接服務制造業產值超過1200億元。
2016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300億件大關,達到312.8億件,同比增長51.4%,居現代服務業前列,成為我國新經濟的亮點。快遞日均處理量達到8571萬件,最高日處理量超過2.5億件。日均服務人次超過1.7億,年人均快遞使用量接近23件。2016年我國快遞業務收入接近4000億元,比上年增長43.5%,是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的6倍以上。
我國已形成6家年營業收入超300億元、10家年營業收入超100元的快遞品牌集群。而快遞普及率也越來越高,快遞網點人口密度從2010年每十萬人4.8個快遞網點,增加至2016年每十萬人15個快遞網點。隨著國家郵政局“快遞向西向下”服務拓展工程的推進和農村電商協同發展,重點快遞企業鄉鎮覆蓋率超過80%。城市快遞網點標準化建設持續推進,全國城市快遞網點標準化率達到51.4%,布放智能快件箱累計超過10萬組,年投遞快件超過10億件。
2016年快遞支撐網絡零售額超過4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到12.5%,直接服務農產品外銷超過1000億元,直接服務制造業產值超過1200億元。預計2017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將完成423億件,同比增長35%;快遞業務收入完成5165億元,同比增長30%。
“快遞垃圾”漸成災 協同治理等不得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網上消費成為拉動消費的主力軍,網絡購物等新型消費模式有力驅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然而,在其持續繁榮的背后,卻面臨著巨大的環保負擔。
在網購過程中,出于防止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發生損壞的考慮,一件“寶貝”到達買家手里時通常被外包裝塑料袋、紙箱、填充物等層層包裹。平均每天有數億個包裹,巨量快遞背后,產生的包裝材料垃圾規模驚人。
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快遞業的包裝材料主要有快遞運單、編織袋、塑料袋、封套、包裝箱、膠帶以及內部填充物等七大類。
2015年,我國快遞業共消耗快遞運單約207億枚、編織袋約31億條、塑料袋約82.68億個、封套約31.05億個、包裝箱約99.22億個、膠帶約169.85億米、內部緩沖物約29.77億個,這些包裹產生的包裝垃圾達到400多萬噸,僅包裝使用的膠帶總長就可以繞地球赤道數百圈。
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此前表示,我國已經成為網絡購物最發達的國家,但是在物流的整個環節還存在著大量的資源能源消耗、浪費現象。
由于缺乏專門的回收途徑,快遞紙箱、包裝袋、膠帶紙、運單、填充泡沫等包裝材料均被丟棄變成垃圾。
快遞垃圾目前已成為城市垃圾增量的主要組成部分,快遞垃圾的問題幾乎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據悉,現在快遞包裝所使用的塑料大多不可降解。其中,包裝膠帶的主要原料為PVC(聚氯乙烯),埋在土里至少要經過上百年才可能有效降解。
實際上,以現在的工業技術,完全可以將快遞垃圾變廢為寶,但其實際回收卻面臨著諸多困難。據悉,由快遞包裹產生的百萬噸包裝廢棄物,實際回收率不足10%。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回收再利用需要的人力、物力巨大,成本遠高于購買新包裝成本,快遞企業回收熱情較低。其他回收企業的回收意愿同樣不高,主要原因是快遞垃圾價值有限,而且難以二次利用,最終令包裹垃圾直接送進垃圾場填埋。
業內預計,到2020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將達到700億件。由此產生的快遞垃圾量將更加驚人,快遞業背后的環保負擔將更加嚴重要防止出現這種狀況,快遞業只能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對此,有資深人士表示,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快遞大國,提高快遞包裝回收率,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推進綠色包裝、綠色采購、綠色物流、綠色回收、大幅減少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已經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