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包裝網訊】研究團隊發現,人類每年丟掉的塑料價值高達上千億美元,而更合理的塑料經濟不僅能減少污染,還能產生收益。
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裝得到回收,圖為廣州市郊的塑料垃圾處理工坊。圖片來源:baselactionnetwork
未來20年塑料需求量還要翻一番,如果我們無法改變廢物的處理方式,那就意味著到2050年海里的塑料將比魚還多。
為此,我們采訪了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新塑料經濟倡議的負責人羅伯·奧普索默。他認為,現在必須解決塑料污染的根源問題,并向循環再利用的方向發展,使塑料停留在經濟系統內而不進入環境。
中外對話(以下簡稱“中”):關于塑料廢棄物(其中40%不可循環)環境和健康風險的公共討論日益活躍,但對塑料制品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長,到2030年可能翻一番。作為一個全球化社會,我們為什么變得如此依賴塑料呢?
羅伯·奧普索莫(以下簡稱“奧”):首先,必須承認塑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好處:輕便、多用、廉價,可以保護我們的食物,讓汽車更加輕便。它們集無敵的功能與低廉的成本于一身,已經成為現代生產無處不在的主要材料。
中:塑料對日常生活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塑料制品尤其是包裝的安全處理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大負擔。多數塑料都被填埋或進入海洋環境,而進入環境的塑料廢棄物則給野生動植物和生態系統帶來了傷害。這個關鍵問題如何處理呢?
奧:塑料包裝占到整個塑料市場的26%,而糖紙、洗發水小包裝袋和快餐盒等一次性包裝根本無法被經濟地回收。
目前,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裝得到回收,加上處理中的損耗,最終被有效回收的只有10%。另外30%的塑料包裝(按重量計算)的設計歸宿就是填埋、焚燒或能量回收。
如果我們可以對包裝設計和包裝材料的管理體系進行改進,將有50%的塑料包裝能在回收過程產生收益。
在首個通用回收標志誕生四十年后,全球仍然只有14%的塑料包裝得到回收,32%進入自然環境,常常留在海灘上以及河流和海洋里。這意味著全球經濟每年要損失800到1200億美元。
中:如果這個漏損是供應鏈問題造成的,那么與塑料相關的業界將如何應對?
奧:世界上包括中國(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產國,其次是歐盟)在內的好幾個國家已經限制或禁止使用塑料袋。歐盟還計劃在2017年年底出臺一項塑料戰略,作為其“循環經濟行動計劃”的一部分。
“新塑料經濟倡議”七大核心伙伴之一的聯合利華公司已經宣布,該公司將在2025年之前,通過具有商業可行性的方式讓其所有的塑料包裝變得可再用、可回收或可降解。
中:像聯合利華這樣的產業巨頭如何幫助建立塑料回收的閉環系統?
奧:業內人士必須合作,通過提升塑料回收、再利用和可控生物降解的經濟性來擴展此類處理方式的普遍性,創建一個有效的用后塑料經濟。這是“新塑料經濟倡議”的基石,也是頭等大事。
要想極大地減少漏入自然系統(尤其是海洋)中的塑料,并通過可再生原料、去物質化和減少循環損失將塑料與化石原料脫鉤,塑料包裝的設計、利用和回收過程中的創新至關重要。
中:你們是如何推動這個議程的?
奧:我們的倡議把包括40多個頂尖的企業、城市、慈善家、決策者、設計師、學術機構、學生和非政府組織聚集到一起。這項投入1000萬美元、為期三年的倡議旨在推動以循環經濟原則為基礎,對系統進行重新設計,我們的最新研究為業內人士勾勒出了一個塑料循環經濟轉型的行動計劃。
中:除了商界,各國決策者應該做些什么來把塑料污染轉化為一個經濟機遇?
奧:超過20%的塑料包裝可以有收益地再使用,比如用可重復使用的塑料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通??梢宰屢淮涡运芰洗氖褂昧看鬁p,中國在2008年頒布“禁塑令”后,一次性塑料袋使用量下降66%,相當于少用400億個塑料袋。
舉個例子,像家居清潔產品和洗手液等這些我們每天都在用的東西,用的都是一次性包裝瓶,里面除了水就是少量的“活性成分”?,F在一家澳大利亞公司向顧客出售的補充裝清潔劑都是裝在可溶解的小包裝袋里,顧客買回家后裝入可多次利用的瓶中與水混合即可。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