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穩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農業產業健康發展和公眾“舌尖上的安全”,農業部研究編制了《“十三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中涉及農藥殘留檢測、獸藥殘留檢測等多項檢測內容及檢測標準,迎來新一輪檢測儀器需求。
“十二五”期間,全國所有省(區、市)、86%的地市、75%的縣(區、市)、97%的鄉鎮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落實監管人員11.7萬人。30個省(區、市)、276個地市和2332個縣(區、市)開展了農業綜合執法。組織開展全國農產品檢測技術比武練兵活動,不斷提高執法檢測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實施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支持建設部、省、地、縣四級農產品質檢機構3332個,落實檢測人員3.5萬人,每年承擔政府委托檢測樣品量1260萬個。
此外,還制定農藥殘留限量標準4140項、獸藥殘留限量標準1584項,基本覆蓋我國常用農獸藥品種和主要食用農產品。制定發布農業行業標準5121項,各地制定農業生產技術規范1.8萬項。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熱帶作物標準化生產示范園、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0059個,創建標準化示范縣185個。全國有效期內的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產品總數達到10.7萬個。
考核認定100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和145家風險評估實驗站,對隱患大、問題多的農產品品種和環節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評估。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全面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命名首批107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30個省同步開展了省級創建工作,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477個。另外,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了《食品安全法》,國務院對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進行重大調整。
肯定成績的同時,《規劃》指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風險隱患仍然存在,農獸藥殘留超標和產地環境污染問題在個別地區、品種和時段還比較突出。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起步晚、基礎弱,基層缺人員、缺經費、缺手段的情況仍較普遍,個別地方監管責任不落實、工作難到位的現象時有出現。
為此,《“十三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將力爭通過5年努力,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控制能力、標準化生產能力、風險防控能力、追溯管理能力和執法監管能力。具體目標如下: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系統性、區域性的問題隱患得到有效解決,違法違規行為明顯遏制,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總數達到1萬項,覆蓋所有批準使用的農獸藥品種和相應農產品;全國“菜籃子”主產縣規模以上生產主體基本實現標準化生產。“三品一標”年均增長6%以上。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