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上多位委員和代表也在呼吁,要重視國家實驗室的建設。2015年首屆政協雙周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籌)主任李燦曾表示,如果國家實驗室建設一直拖下去,不僅會影響到科技創新,也會影響到國家的公信力。
隨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這些國家實驗室就不是多年前籌建的那幾個,而是帶有戰略性的國家創新基礎平臺。”科技部黨組書記王志剛表示,“國家實驗室要分開來講”。
國家實驗室,是實驗室中的“國家隊”,在實驗室序列中等級最高、數量最少。在發達國家,國家實驗室已成為其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的主要載體。自2003年以來,我國已啟動國家實驗室的籌建。如今,啟動海洋、航空航天、人口與健康、核能、新能源等10個重要方向的國家實驗室籌建工作都穩步進展。兩會上,關于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話題熱度極高。
兩會觀點:新型國家實驗室建設雛形已顯現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這樣描述國家實驗室: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布局一批體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國家實驗室。今天,具有新內涵的國家實驗室建設的雛形已經顯現。
目前國家已經正式批復了在上海張江和合肥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的懷柔科學城也正在建設中。“這些大型科學中心,可以作為綜合性國家實驗室的載體。”丁洪說。這些科學城,為國家批準,當地政府牽頭,與中科院或者高校合作建設。它以大科學裝置集群為依托,配有若干綜合性交叉研究平臺,并搭建科技成果轉化的鏈條,打通產學研密切結合的渠道。
今年,上海發布的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2017年,上海要“集中力量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籌劃國家實驗室”。合肥也在今年的科技創新發展目標中寫道,要全力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力爭新建一批大科學裝置,提升現有大科學裝置性能和開放度。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