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消費品,尤其是品牌產品一旦被假冒、山寨等,會有大量的媒體和職業打假人耳提命面,提醒消費者。然而,制冷產品由于與普通消費者存在距離,鮮少被轟炸式或者持續式關注,更多的是在行業內部流傳,這也讓業內打假、辯假難度更大。
一些造假者掩藏于所謂的行業“潛規則”下,夾雜在無奈的市場環境中,讓假冒偽劣產品找到“被需求”的借口,因此能夾縫中生存。然而,隨著中國政府對專利保護的升級,以及企業假冒產品打擊力度加強,用戶對真正好產品的認識,局面越來越利好,假冒產品生存不斷遭遇擠壓。
值此2017年315消費者維權日到來之際,《制冷商情》《制冷快報》特別推出“假冒制冷壓縮機、閥件、制冷劑大起底”的專題文章,為您揭秘行業造假的手段與方式。
壓縮機篇:假冒重災區 手段大揭秘
在商用冷凍壓縮機領域,山寨的形式和內容很復雜,也比較隱蔽。常見的是從舊貨市場淘二手壓縮機,改頭換面,翻新貼標簽出售。還有一種是組裝或者生產山寨產品,貼正規品牌牌子,高價出售。近幾年比較流行注冊地加某品牌,誘導不懂行情的消費者上當,或者是xx型壓縮機最為常見。
多為業內人士坦言,從外觀上來看,非專業人士很難識別假冒產品。通過檢測,可以通過壓縮機的能效、可靠性、噪音等性能參數進行區分。但是一般客戶在購買時很難有條件去測試壓縮機的性能。
山寨產品不僅只是簡單的組裝、改裝,而且打著山寨的名稱,行著虛假的事實,對名牌產品的信譽造成重大的打擊。同時,還以價格低廉沖擊市場,以次充好、以假亂真,讓客戶和“被山寨”的品牌制冷劑商家蒙受巨大損失。
假冒壓縮機的危害以及如何辨別真偽?
假冒產品在質量上無法和正品相比,小的說會在使用設計上有缺陷,達不到制冷效果,且一兩年以后就會有售后問題,嚴重的說,壓縮機畢竟是工業產品,對人身安全還是有危及的。
假冒的壓縮機即使外觀再精致,其性能也是無法與正品相比較。流入市場后,對正品廠家會帶來名譽損害,同時會擾亂正常的市場價格,更嚴重的是假冒產品帶給用戶的是難以預料的安全危害。
而二手或者翻新壓縮機危害極大,因為它的運行壽命基本已經到限,壓縮機、渦旋盤、活塞、電機等等都已經遠遠超出正常允許范圍。所以在此投入使用會有很高的危險性,故障的產生必將很頻繁。即使它們有所謂的保修期,也會給你的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比如:制冷劑的多次沖注,因為每次維修制冷劑并不是被完全回收的,會損失2/5左右的制冷劑,如果想要達到理想的制冷溫度,再次維修后的壓縮機必須重新沖注制冷劑,及更換壓縮機冷凍油。冷凍油也是比較昂貴的壓縮機使用配件,正常的情況壓縮機運行半年或一年才用更換一次冷凍油。
此外,假冒壓縮機在質量上無法與正規壓縮機相比,正牌和假冒的壓縮機質量差異會給終端用戶增添不必要的各種成本。舉例而言,由于制冷機組每年運行時間一般要超過5000小時,一套10匹零下18℃庫溫冷庫機組,如果壓縮機能效比相差15%,每年就會帶給終端用戶大約6000元的運行電費增加,在5-10年的設備運行壽命周期內,光電費的增加就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成本支出。如果壓縮機可靠性差,那么用戶的維修成本和冷庫貨物損失加起來就更多了。正規的生產線上下來的壓縮機,每個都是有編號可以進行防偽查詢的,而企業也有數十年的生產經驗和強硬的制造技術,所以在生產質量上面都不存在偏差。
那么,一臺高質量的壓縮機要具備什么要素?以半封閉活塞式為例,正規產品要求制造工藝高,內部結構合理,工作時噪音低振動小,并且能在長時間、高強度的惡劣環境中工作,設計壽命在十二年左右,可保證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工作性能和能耗穩定。而低性能的半封閉活塞式壓縮機制造工藝粗糙,結構未最優化,噪音和振動明顯逐年放大,在惡劣環境下能力衰減非常嚴重,常規1年保修,有些在1-3年以上質量就無法保證。使用此種壓縮機生產出的設備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冷藏冷凍效果受到嚴重影響,而且很容易在3—5年后耗電越來越高,故障越來越多。另外,正規廠家無論是售前售中還是售后,都有完善的整套機制,會給用戶的是一套合理的解決方案。
閥件篇:傍名牌蹭銷售 以假亂真危害大
在制冷配件產品中假冒偽劣知名進口品牌的特別多,還有一些廠家會假冒國內知名制冷配件品牌的產品。而在制冷配件產品市場上最暢銷的電磁閥、四通閥等暢銷種類被“假冒偽劣”最多。
無論是假冒偽劣產品還是山寨,其質量都無法與正規品牌相比。
首先,優劣閥件在市場上價格上區別也很大,低價位閥件的話,一般是高檔次閥件價格的30-50%,當然了也要具體看是什么類型的閥件,同時也不排除有些仿冒的產品價格就更加低廉,或者仿冒的產品冒充高價銷售。據了解,優質的閥件在安裝調試后可正常運行數年甚至數十年,劣質閥件可能還未過質保期就開始生銹、泄漏、線圈燒毀。
此外,劣質閥件與優質閥件明顯的影響就是制冷劑泄露,制冷系統損壞特別是導致壓縮機損壞。潛在的影響還不止這些,劣質閥件將產生大量的安全隱患和系統浪費,對冷庫的使用者造成停工停時,對冷庫里存儲的食物產生危害,無法保證食品品質。如果這樣的食物流到我們的餐桌上,危害可想而知。
據了解,劣質閥件最大的差距在材料的選擇上,一般來說劣質閥件采用的材料成分不正,雜質含量高(很多是廢料回爐熔煉品),對于閥件來說強度和密封性非常重要,劣質閥件往往通過采用非正規廠家的密封件,降低材料壁厚來降低成本,賺取利潤,目前市場上有些產品的銷售價格甚至低于成本,這就很能說明問題。另外一方面,又不得不佩服劣質閥件的模仿能力,其外觀甚至做得比正品美觀,有些做得真假難分。劣質閥件對制冷系統來說隱患很大:(1)閥件的強度不能滿足設計壽命的要求,一般1~2年就損壞;(2)閥件的密封泄漏,造成大量制冷劑外泄,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影響壓縮機使用壽命;(3)壓力損失大,影響系統的能效發揮,造成能源浪費。
制冷劑篇: 揭開假冒的面具
制冷劑造假在行業內已經是“公開的秘密”,造假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門:有缺斤少兩,原料以次充好,把便宜有腐蝕的一氯甲烷,二甲醚原料混合在制冷劑成品當中降低產品的成本,把壓力差不多的低價制冷劑冒充環保制冷劑,冒充知名品牌的影響力等等。
目前制冷劑行業造假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一,冒充國內外知名品牌。二,質量不符合國家優極品標準。三,以次的原料充當好的原料。四,缺斤少兩。五,以價格低廉的腐蝕制冷劑一氯甲烷,二甲醚混合R22,R410a原料當中。六,把R22原料充裝到R410a的包裝物當中。七,把混合制冷劑R410a中價格低一些R32介質比例調高,價格高一些R125原料降低,以上環節都比較容易造假。
“造假商猖狂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浙江和廣州,浙江以冒牌為主,廣州以假貨為主,廣州的假貨數量甚至占到全國的80%。”業內人士毫不隱晦地指出。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造假者和不法銷售商將偽劣產品的生產、銷售愈演愈烈。他們從化工廠進來廉價的充裝原料,分裝到小罐里,然后賣給不法銷售商,產品的品牌從最初的幾個發展到上百個,甚至達到了客戶需要什么品牌就提供什么品牌的地步,分裝造假窩點也從幾個發展到幾十個,有的單個窩點的分裝產能從幾十萬罐甚至可以擴大到幾百萬罐。全國80%的偽劣制冷劑產品就這樣源源不斷地通過方便的交通運輸到各個地區的集散地,再從集散地流到各大城市的冷配倉庫;從交易市場流向各個維修店和零售店,最后再通過維修工加裝到每臺需要“加氟”的機器上。更嚴重的是一些偽劣產品竟成為當地的知名品牌,某些造假窩點竟成了當地的明星企業和保護企業。
業內人士表示,要想根治制冷劑假貨亂象,最有效的還是我們工商、質監部門的有效監管,目前假貨幾乎是擺在大街上賣,全國假貨品牌起碼兩三百個,沒有一個會標注真實的廠址、電話,查窩點很難,但只要在每年銷售旺季到廣州、杭州、北京、鄭州幾個主要假制冷劑集散地查上幾輪,比如帶上簡易檢測儀當場就可以檢測,查到假貨該罰款的罰款,可以移交公安的,堅決移交公安,這樣一來全國假貨至少會下降一半。
不少的企業還特別呼吁,制冷行業需要加強自律,特別是大中城市的制冷劑分銷商,要堅持做到不摻假、不售假,這樣不但假貨廠商、分灌商銷量減少,真貨以及品牌就會逐漸占據主流,長期以來就能達到“良幣驅劣幣”的效果。
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項目處副處長鐘志鋒先生在一次發言中表示,除了相關管理部門對市場上的不法假冒偽劣產品和生產經營者進行持續不斷的打假和嚴懲外,推行制冷劑生產認證制度,從源頭上杜絕非法和假冒偽劣產品進入市場,也許是一個“治本”的好方法。
而不少的企業也在積極行動,他們在打假上也累積了很多的經驗,如杜邦推出全新防偽系列,巨化增加多條查詢方式,中化藍天聯手電視媒體曝光不良企業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法商家的行為,有效的凈化了行業空間,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
另外行業媒體也在積極參與打假的宣傳,強華信息旗下《制冷商情》、《制冷快報》媒體平臺多年來就特別推出了制冷行業打假的專題報道,通過曝光壓縮機、制冷劑、閥件等多家造假的商家,在行業內掀起了一股打擊假冒偽劣的風潮,讓“造假者”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為行業提供了良好的媒體氛圍,
相信多管齊下,制冷行業市場面貌也一定會得到改觀。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