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儀器設備是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基礎條件。隨著“211工程”、“985工程”等實施,高校大型儀器設備得到較快地發展,種類、數量、價值等規模越來越大,先進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與此同時,大型儀器設備的重復建設、效益不高、資源浪費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大型儀器設備的管理與運行、開放共享、使用效益等問題也引起國家和高校內部的高度關注。
建設大型儀器設備公共平臺是促進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徑。公共平臺如何更好為師生服務?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國外著名高校在大型儀器設備公共平臺建設與管理的經驗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示與參考。筆者在分析國內大型儀器設備共享使用的基礎上,對比國內外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機制,對促進國內大型科學儀器合理配置和充分共享使用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我國大型儀器設備使用現狀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和國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投入不斷加大,特別是在“211工程”、“985項目”等支撐下,國家對高校大型儀器的投入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目急劇增加??傮w而言,國家的大型儀器設備多數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且還存在明顯的院校差異、地區差異。教育部重點投入的“211”、“985”項目學校只是全國高校的很小一部分,且重點院校大多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及北京、上海、武漢、西安等十幾個大城市,而欠發達地區高校乃至地區儀器設備資源嚴重匱乏。
國家缺乏科技資源投入的頂層設計和宏觀協調管理,以及有效的儀器設備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導致有限的儀器設備資源不能有效利用,開放程度不夠,使用效益低下。由于信息不暢、管理體制不合理,開放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導致一些儀器設備重復購置、重購置輕管理和封閉使用現象。同時區域隔離和條塊分割明顯,缺乏統籌規劃,特別缺少科學儀器集群建設的規劃,對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建設與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也不夠。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相當一批大型儀器設備購進后只限本單位使用,形成了“單位或個人所有制”的封閉形式,不利于儀器設備的充分利用和實現資源共享。
在科學儀器設備的管理方面,各儀器設施擁有單位尚未配置與共享服務相對應的專職管理機構,在操作層面無法滿足長效管理和系統服務的要求。由于各使用部門可以無償占有和使用,尚未形成與開放共用的要求相適應的評價、考核與長效激勵機制,實驗技術梯隊的體制、管理、培訓及穩定性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問題,缺乏大型儀器設備設施維修服務的相關管理體系。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實驗技術人員對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開發和維護等工作缺乏主動性,不利于儀器設備在教學、科研及社會化服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國內外大型儀器設備共享機制對比
在國外,實驗室工作關系簡單,人員管理放手,且國外學校和很多大型實驗室均有協議,學校師生可以簡化進入實驗室的程序,提高實驗室儀器設備的利用效率。如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學校和勞倫斯實驗室有協議,學校的師生可迅速進入“高級光源”大型平臺開展研究工作,并實施有償使用,大大提高了實驗室大型儀器的利用率,而且節約了維護費用。另外,在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很多大型實驗室都實行全天候開放,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益極高,既有利于加強各種學術交流,也有利于培養優秀科研人員。比較而言,申請進入國內的一些大型儀器平臺程序比較復雜,平臺延展度較小,一般屬于系級或校級水平,而且無償使用,儀器資源浪費很大。
在國內,很多著名高校和實驗室的科學儀器產權歸少數人或者單位所有,儀器設備的產權歸屬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各單位收費管理不公平、不規范,盲目追求發展自有設備。申請科研經費時只審查該實驗室現有科研條件,不注重儀器設備共享,申請者單純追求提升本實驗室的科研條件,造成國內資源的極大浪費。而國外著名高校實驗室的產權則明顯不同,在國外一般百萬美元以下的儀器產權歸個人所有,上億的儀器為政府共同投資,且有共同的管理機構——委員會進行統一管理,儀器產權關系明晰,管理機制規范。
所謂科學共同體是指具體共同學術規范、學術領域、學術方法、學術精神的群體。為了追求真理,探索自然界的秘密,通過社會交流與協作形成的各種學會、學院、研究團體、實驗室等有形或無形的社會組織??茖W共同體的形成對科學技術的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國外,科學共同體健全,有利于形成組織程度很高的研究所和實驗室,如盧瑟福領導下的英國曼徹斯特實驗室、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先后培養出諸多諾貝爾獎獲得者,被譽為“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的搖籃”。而中國的科學共同體不健全,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對中國的科學共同體提出了批評和質疑,譴責其壓制科技創新和學術腐敗橫行。在這種大的科學背景下,十分不利于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以及更多科技成果的形成,極大地阻礙了實驗室儀器設備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由于國內外實驗室對全面開花和重點突破的理解不同,導致實驗室儀器設備資源共享開放程度存在明顯差異。例如,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物理實驗室——卡文迪什實驗室,鼓勵使用自制儀器是卡文迪什實驗室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1871年興建完成的卡文迪什實驗室,在經費上、在資源上保持了分子生物學與物理學的共同繁榮。有趣的是1927年威爾遜獲諾貝爾獎的云室制作才花了五英鎊。然而目前已經進入大科學階段,這種低價格的自制儀器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仍有巧妙之處。如果利用得當,花較少的錢仍然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例如,清華大學2004年申請實驗室開放基金額度排在前2位的兩位教授分別在《Science》和《Nature》上發表了文章,這種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相結合,可以極大促進科學儀器的高度共享和形成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雖然近十年來國內對大型儀器設備共享開放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但國內實驗室大型儀器資源極缺,浪費很大;而且共享體制滯后,管理人才結構不合理,致使形成了儀器集團,亟待戰略調整。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有償定點,開展中國特色的大型儀器設備共享與管理,建立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大型儀器設備公共服務體系,便于集中有限資金,構筑高水平的研究平臺,實現資源優勢互補,發揮資源效益,提高整體研究和創新水平。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