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來,茶葉機械在安溪縣茶業發展中功不可沒。茶葉機械化整體與傳統制茶工藝一直都是“親密”融合。近年來,隨著制茶工工資高漲,部分不法茶農用壓茶機代替包揉機進行茶葉塑形,所制成的茶葉品質極差,嚴重影響安溪縣茶葉品牌形象。自去年至今,安溪縣就開始整治壓茶機,疏堵結合推動科學使用茶機械。
今天上午,安溪縣在金融行政服務中心舉辦重點茶葉生產經營企業公開承諾不生產、不收購、不銷售“壓制茶”活動,全力壓縮壓茶機和“壓制茶”的生存空間,在全社會營造取締壓茶機、抵制壓制茶的良好輿論氛圍,表明縣委、縣政府堅決掃除“壓制茶”這顆毒瘤的決心。
市場驅動 嚴格按《國標》制茶
毋庸置疑。30多年來,茶葉機械在安溪縣茶業發展中功不可沒。茶葉機械化整體與傳統制茶工藝一直都是“親密”融合。
鐵觀音是典型的“靠天吃飯”的茶葉,晴天采制的茶葉質量好,采茶機的出現解決集中采摘的問題。在包揉環節上有包揉機和平板機,“一組機械兩個人操作,一天能制100斤干茶就很不錯了,采茶數量大的,包揉就成問題。”金谷鎮華蕓村茶農郭奮發說,在當時茶葉暢銷時期,包揉機械效率和勞動強度還不符合大加工戶要求。
近年來,隨著制茶工工資高漲,部分不法茶農用壓茶機代替包揉機進行茶葉塑形,與國家標準《地理標志產品安溪鐵觀音》的技藝要求相違背,所制成的茶葉品質極差,嚴重影響安溪縣茶葉品牌形象。
市場選擇也是一個推動因素,壓茶機低人工成本帶來單位茶葉價格的下降,迎合了一部分茶農的需求。“壓茶機雖然能使茶葉快迅成形,圓結,翠綠,但因揉壓的時間短,且大量的茶葉堆積在一起擠壓,造成茶葉內部葉肉細胞并未造成破壞,所以泡出的水韻味不足,且不耐泡。”同時,部分鐵觀音消費者對安溪鐵觀音品質認識也存在誤區,也是一個原因。
“壓制茶往往是好看不好喝,湯色混濁,口味偏淡,香氣輕飄,回甘度低。”縣農茶局茶葉站站長、高級農藝師楊文儷說。傳統揉捻環節用時較長,茶葉多角度受力,可以促進茶葉中果膠質形成,增加茶湯濃度、回甘度,壓制茶受力太單一,而且擠壓時間短,也影響了茶葉的一系列化學反應。“壓制茶市場需求是低端的消費群體,茶雖然價格低、外觀好看,但是喝了之后‘回頭客’少。”長期在中國茶都購茶的茶商謝章田表示。
茶學界泰斗張天福《福建烏龍茶》介紹,安溪鐵觀音一等品:外形壯實,卷結,沉重,色澤砂綠、油潤,香氣高強,“音韻”明顯,滋味醇厚、甘鮮,湯色金黃,明亮。
為此,在市場上,引導讓消費者認識安溪鐵觀音本色、記住特色口味,自覺抵制壓制茶迫在眉睫。
疏堵結合 科學使用茶機械
去年8月26日,縣長劉林霜在全縣茶產業發展觀摩交流會上指出,必須在全縣范圍內禁止使用壓茶機壓制茶葉;10月3日縣茶業管理委員會下發《關于全面禁止使用壓茶機壓制茶葉的緊急通知》,同時成立6個縣級督查小組,對全縣市級以上龍頭茶企、縣級以上茶葉示范合作社、家庭農場、“安溪鐵觀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準用企業等175家重點茶企進行督查。
今年1月5日,縣茶業管理委員會在湖頭鎮三安鋼鐵廠舉行首場“壓茶機和壓制茶集中銷毀現場會”,對收繳的壓茶機進行拆解銷毀,將收繳的壓制茶用于冬季茶園回田覆蓋管理。
“堅決整治壓茶機,對依靠生產數量的茶葉加工戶來說是一時之痛;從長遠來看,是保障我縣茶業健康發展。”縣農茶局執法大隊大隊長李程榮說。近年來,茶業用工成本高昂,聘請一名制茶工人日均工資需300元以上,一組包揉機械要2名制茶工人操作,而且生產數量有限,這是矛盾根本所在。
發明符合安溪鐵觀音制茶工藝原理且效率高的新型機械,來代替壓茶機,成為解決矛盾的關鍵。在禁止、收繳、銷毀壓茶機的同時,我縣也從疏導角度解決問題。縣農茶局等部門主動介入茶葉機械廠家,鼓勵引導生產替代機械。
日前,在城廂鎮光德村韻和茶業機械公司車間里,總經理林清嬌向筆者展示了公司研發的新一代茶葉整型機,該機械融合了揉捻機、包揉機、平板機的工作原理,林清嬌稱之為“烏龍茶‘三合一’成型機”,整體呈圓柱形,高2米,直徑約1米。采用傳統茶球包揉方式,茶球滾動時,下有花瓣式底盤托住,上面四周多個液壓器助力擠壓。
林清嬌介紹說,經過試驗,該機械包揉一遍耗時約5分鐘,正常情況包揉7-8遍,茶葉就能成型烘焙,單個茶球約可烘焙20-30斤干茶,效率甚至比小功率壓茶機還高。林清嬌表示,烏龍茶“三合一”成型機將在今年春茶開始逐步投放市場,爭取秋茶全面普及,售價與小功率壓茶機差不多,預計屆時還可享受農機補貼。
縣農茶局局長陳志明說:“標本兼治,疏堵結合,推進壓茶機整治,弘揚傳統制作技藝,是助力我縣茶業二次騰飛的關鍵一步。”據了解,下階段,縣農茶局還將制定“無壓制茶”村創建工作考評辦法,落實首批“無壓制茶村”認定和獎勵工作,形成示范帶動作用,讓壓制茶逐步在我縣絕跡。(來源:食品機械行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