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一則《新華社記者“冒死”現場親測福島核輻射,日本還能去旅游嗎?》報道“刷屏”,一時間,“冒死”深入福島第一核電站采訪的新華社記者華義成為“網紅”,大家紛紛為記者的勇敢敬業點贊。在發生核泄漏的機組附近,盡管關閉了報警器,但華義手中的個人輻射劑量儀還是“震得手麻”,這一幕讓人印象深刻。這款“震得手麻”輻射劑量儀,正出自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謝慶國團隊的科研成果。
謝慶國是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教授、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研究員,“數字PET”發明人。這款個人輻射劑量儀,正是基于謝慶國教授發明的全數字PET技術,是一款能夠精準探測和顯示個人劑量當量數據的個人劑量儀,基于自主研發的全數字化SiPM閃爍探測器,可使其在更小的尺寸下獲得高于傳統探測器的靈敏度,可檢測自然環境的微弱輻射變化,對輻射超閾值實時報警,因此,當記者深入福島禁區時,就算關閉了報警聲,輻射檢測儀仍然狂震不已。
華科大研究生主動聯系記者
提供探測儀器與技術支持
3月11日便是日本福島地震6周年,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后遺癥究竟影響幾何?當謝慶國團隊專注于輻射探測研究的華越軒碩士得知新華社將于2月19日派出駐東京記者趕赴福島,并在22日深入核泄漏禁區用直播的形式探知真相后,本著對真相的探索精神,華越軒主動跟新華社聯系,表達了愿意為新華社記者提供儀器與咨詢服務的意愿。
謝慶國團隊學生高度的科學素養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令新華社駐日記者華義大受感動。遠在東京的華義提出,希望華越軒能夠將輻射探測的相關設備寄給他,并為新華社提供專業的輻射數據解讀和科普知識指導。盡管時間緊迫,但華越軒還是在華義啟程赴福島的前一天將個人輻射劑量儀和輻射巡航儀寄到了他的手上。個人輻射劑量儀可對弱輻射場的細微變化快速響應,對輻射超閾值實時報警,幫助用戶有效避免非必要的輻射。輻射巡航儀可對環境的輻射水平進行巡檢記錄,適合強輻射場工作環境,如核電站等。
福島禁區外圍
輻射強度是正常值的40倍
23日下午3點左右,萬眾矚目的直播正式開始,華越軒一直在后臺緊盯記者手中的個人劑量儀。這臺儀器的數據讓華越軒心情沉重:儀器顯示,福島禁區外圍的輻射強度依然高達0.4μSv/h,大約是日本自然本底輻射的40倍。在該區域生活一年,累計輻射吸收劑量比國際標準建議的公眾年吸收量高出3倍多。
在直播中,記者也向一直在后方提供科技咨詢支持的謝慶國團隊展示了他從22日到23日在福島接受輻射兩天的累計劑量,17.95μSv,華越軒分析,這個輻射劑量約為環境中自然本底情況的27倍(本底輻射就是我們平時日常所受到的來自自然環境的輻射),如果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一年的平均累計劑量就要達到9.8mSv,超過安全值9倍多!將對人體產生極大危害!
華越軒說,事實上,比被輻射照射更可怕的,是放射性污染物被食物和水攜帶進入人體體內,部分放射性物質(如福島核泄漏的主要放射性物質之一銫137)半衰期長、代謝緩慢,極難處理,對人體危害非常大。而且放射性物質的頑固性遠超乎想象,舉個例子,一只小蝦游到了福島東海岸,吃了幾頓富含輻射的水藻,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只小魚吃了,千千萬萬的小魚兒又被一條大金槍魚吃了,大金槍魚游到遠方被端上了我們的餐桌,放射性物質通過食物鏈層層富集,難以消解。
科研團隊
多次參與國際重大事件
事實上,這已不是謝慶國團隊第一次主動請纓參與這樣的重大國際事件。2013年和2016年,朝鮮分別進行了兩次地下核試驗,謝慶國團隊的學生都是第一時間奔赴中朝邊境,通過微博微信平臺實時發布實測數據。團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度的科學素養引得外界紛紛點贊,引起社會強烈反響。
日本福島核泄漏關系全球民眾的健康安危,本著高度的社會使命感與責任感,謝慶國團隊已派出專業科研人員在日本各地開展了一系列的輻射探測工作,并會繼續為深入一線采訪的記者提供設備與技術支持。科研人員還將建立相關的輻射劑量分布數據庫,以期為研究應對福島核泄漏次生危害、防止核輻射對環境及人體的危害提供相應的科學技術支持。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