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于2017年2月28日 07:18 牛津大學哲學和信息倫理學教授 盧恰諾•弗洛里迪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本月通過一項決議,其內容是建立針對機器人的新的倫理-法律框架。歐盟委員會不必遵循前者的建議,但如果拒絕,它必須解釋原因。
基本理念是合理的。當今,我們在信息空間花費的時間日益增多。在這個數字海洋里,機器人才是真正的本地人:我們戴著水肺潛水,而它們就像魚一樣。各種各樣的機器人將會迅速增加和繁殖,使信息空間在更大程度上成為它們如魚得水的環境。再加上人工智能、智能手機、云計算、大數據、機器學習和物聯網,顯然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
我們正在為不久的將來的成熟信息社會奠定基礎,因此我們需要新的倫理框架來確定:我們樂于看到什么形式的人工能動性在那樣的社會綻放?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盟的倡議讓人喜憂參半:既有對抱負的激動,也有對實施的失望。幻想太多,現實太少。
想想兩個關鍵問題:工作崗位和責任。機器人取代人類勞動者。重新培訓失業人員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隨著科技造成的擾亂如此迅速蔓延、影響廣泛和不可預測,這變得更具挑戰性。在信息空間的其他角落將出現許多新的就業形式——想想有多少人在eBay上開了虛擬商店。但人們將需要新的、不同的技能。增加教育機會和實行全民基本收入或許可以緩解機器人對勞動市場的影響。
社會將需要更多資源。遺憾的是,機器人不交稅。而比較盈利的企業不太可能繳納足夠多的額外稅款來補償財政收入的損失。也就是說,機器人帶來對納稅人資金的更高需求,卻也帶來更少的稅收收入。
如何擺脫這種困境?該報告正確地界定了這個難題。但其原本提出的方案(對使用機器人的企業征收“機器人稅”;該提案未能進入議會通過的最終文本)或許并不可行,因為什么才算機器人呢?這還可能阻礙創新。
此外,我們如何分配法律責任?如果我的機器人打破了我鄰居的窗戶,誰該為此負責?生產這臺機器人的公司、銷售這臺機器人的商店、我這個所有者、還是機器人自己——如果它通過學習過程,變得完全自主,能夠做出智能行動?報告建議,對比較先進的機器人賦予一種“特殊的法律地位”,將它們視為“有責任賠償它們可能引起的任何損失的電子人”,這一點在最終的文件得到認可。這樣一來,企業或許無需繳納機器人稅,甚至可能無需對某些機器人承擔賠償責任。這是一個錯誤。
沒必要用科幻小說里的解決方案來解決法律責任歸屬的實際問題。法理學已經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
如果機器人變得像人類行為人一樣優秀——想想《星球大戰》(Star Wars)里的機器人——那么我們可以借鑒羅馬法這樣的古老規則。羅馬法規定奴隸的主人要對奴隸造成的任何損壞負責。正如羅馬人看到的,將某種法律人格賦予機器人(或者奴隸)會讓那些應該控制它們(他們)的人逃脫責任。而且,權利又該如何歸屬?機器人有權利擁有數據嗎?它們應該被“解放”嗎?
圍繞這些問題進行猜測也許很有趣,但考慮到當前面臨的迫切問題,這也是讓人分心和不負責任的。我們陷入了錯誤的概念框架。這場辯論與機器人無關,而與我們有關,與我們想要創建什么樣的信息空間有關。我們需要少一些科幻小說,多一些哲學。(來源:英國《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