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陸地資源日趨緊張和環境不斷惡化的今天,世界各國紛紛將目光轉向海洋,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成為沿海國家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前沿陣地。現代海洋開發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我國的海洋經濟近年來得到長足的發展,但是海洋環境正在惡化的事實提醒我們注意保護海洋環境。
2月22日從國家海洋局獲悉,《載人潛水器潛航學員培訓大綱》《近岸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評價技術指南》《海水淡化水源地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等13項海洋行業標準已經發布,自今年6月1日起實施。
上述13項海洋行業標準中,有3項為修訂類,10項為制定類,涉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觀測預報與防災減災、海洋儀器設備制造與檢測、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極地考察、深海海底區域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等領域。上述13項海洋行業標準,是2009年至2016年期間經國家海洋局批準立項,由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單位起草,并按海洋行業標準制修訂相關規定廣泛征求意見,由全國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及國家海洋局相關部門審核、會簽后發布的。
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是海洋資源開發的技術支撐。海洋漁業和養殖業等海洋經濟產業對海洋環境有很強的依賴性,準確的海洋環境數據和預報將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隨著海洋開發和陸地污染物的增加,海洋環境的保護越來越引起各國的重視,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得到喜人的進展。
國內近幾十年來,我國在海洋監測技術方面進行了多年的研究,特別是海洋監測技術作為海洋863的一個主題(818)以及相關青年基金項目的立項和啟動,已大大推動了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但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的研究雖然一直在發展,但是礙于技術、科研力量及經費問題困擾,海洋環境和水質污染監測技術及其核心傳感器的發展遠不如國外同行,同時海洋環境污染監測技術的進步有賴于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材料科學技術等的支持,而這四門學科的發展在我國也是近十年來的事,海洋環境監測技術中最關鍵傳感器技術無論其種類、測量參數、測量準確度仍停留在水文氣象等常規參數測量水平上,反映海洋環境污染程度的水質生物狀態及物理化學參數測量的傳感器在國內幾乎還是空白,雖有少數成型產品但其可靠性、穩定性、測量精度和連續工作時間滿足不了國內海洋環境污染監測技術的要求。非常明顯,國內海洋環境污染監測技術的發展面臨許多問題和困難。雖然目前傳感器的模塊化、集成化程度低;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低,但是物理化學監測技術有一定程度的發展,生物監測技術有所開展;信息提取技術和應用技術研究已開始起步。
海洋環境監測技術研究的核心是現場環境污染監測傳感器,因此污染傳感技術是污染監測技術的關鍵技術,也是我們開發和研究的重點。開發和研究海洋環境污染監測技術不僅避免了現場采樣和實驗室分析的繁雜過程。同時也能滿足環境污染要素監測的特別需要,能真正反映出海洋復雜多變的現狀。為了真正有效、合理達到海洋環境污染監測技術研究的目的,采用在海洋環境污染監測技術發展道路上已被公認的科技成果,新技術、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藝,新的實驗設備和新的試驗方法,結合我國的具體海洋環境污染監測技術發展現狀進行研究在能反映海洋環境污染現狀的水質生物狀況參數及水質物理化學參數方面進行測量,相應開發、研制與其配套的傳感器監測儀器等是可行的。
要從根本上解決國產海洋儀器儀表的發展瓶頸,必須著力于提升產品穩定性,嚴格把控產品在設計、生產、檢測過程中的技術指標,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基礎工藝水平,才能創造高質量的海洋儀器儀表。如今,借助許多高科技測量儀器儀表,人們觸摸到了以前無法想象的自然的真諦。而對于自然的探索將會是人類永恒的目標,海洋設備發展前景廣闊,我國儀表企業應抓住機遇,以先進國產儀器儀表共筑海洋強國夢。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