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一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在央視播出。Bilibili網站上,《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點擊量接近200萬,彈幕數超過6萬條,一度成為熱點話題。這部電影用一種更年輕與平實的視角望進古老故宮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近距離展示了稀世珍寶的“復活”技術、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意外走紅,讓文化遺傳保護重新進入了世人眼簾。
《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印發
文化遺產是華夏文明歷史延續的血脈,是時間長河遺留的瑰寶,作為世界上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度,我國進入“十二五”以來,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科技發展進入了快車道,七大創新成果開啟了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新篇章。其中最關鍵的部分便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填補了行業空白,研發系統裝備,提升了專業效率和科學化水平。借著行業發展的奇跡,2017年2月21日,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規劃》中指出,文物事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態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規劃》中特別強調要加強文物科技創新,在技術方面,要加強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文物保護裝備建設。其中特別指出,要開展考古調查與發掘專用技術、無損分析檢測和多技術協同探測技術研發,構建考古現場保護體系。在《國家“十三五”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中也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建成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科技創新體系,聚焦文化遺產的價值認知、保護修復、傳承利用和公共文化服務4個重點方向,致力于在基礎研究、重大關鍵技術、國產專有裝備和標準體系建設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
無損檢測儀器需求凸顯 全力護衛文物事業
“十二五”以來,我國文物事業取得顯著成就,為“十三五”戰略規劃奠定了有力的基礎,但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顯然仍存在著許多技術瓶頸等待突破。20世紀中期“科技考古”學派的興起,打開了檢測儀器在文化遺產領域的展現拳腳的大門。尤其是近年來,國家對水下考古等方面也十分重視,強調基于激光、聲吶成像、磁力探測等多種技術的研發;對于環境監測傳感器的研發同樣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在水質監測、土壤監測傳感器的幫助下,更快速的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
文物保護修復病害檢測、關鍵修復技術和材料,以及預防性保護相關技術的科技攻關等問題,仍舊是“十三五”工作展開的重點難點,因此,要求著重提升文化遺產價值認知的科技支撐能力,包括在遺跡遺物探測、文物信息提取、文物價值挖掘等方面,集中突破天地聯合遙感遙測、考古預探測智能機器人、復雜環境中的水下文物探測與判別、高環境適應性水下文物監測、精準測年、無損/微損檢測、等核心關鍵技術20項以上,初步構建文化遺產價值認知技術與裝備標準體系;突破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便攜式儀器及工具包、文物無損/微損檢測裝備、非金屬文物探測器、水下文物監控浮標、水下藍綠激光探測器、水下3D成像聲納、湍急水流條件的水下考古調查機器人等專有裝備;形成相關方法、技術與產品等系列標準,建設30個高水平研發基地,大幅提升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科技重點領域持續創新能力。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文物事業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文物保護利用的任務更加艱巨,文物工作責任更加重大,文物資源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文物事業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科技考古將是考古領域的潮流趨勢。無損檢測儀器也將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隨著智能化的不斷擴展,引入了大量無損檢測儀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等高端設備,這些都為文化遺產保護產業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和蓬勃生機。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