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東亞分部(GreenpeaceEastAsia)上周發表的一份報告稱,盡管中國計劃減少鋼鐵產能過剩,但實際上中國去年生產了更多的鋼鐵,導致中國北方的空氣污染程度急劇上升,特別是北京周圍一帶。報告說,實際產能的增長是英國煉鋼能力的兩倍以上。
由于使用燃煤,鋼鐵生產的增加也意味著與2015年的水平相比,該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在去年幾乎肯定有所增長。溫室氣體排放是氣候變化加速背后的主要因素。鋼鐵業是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排放行業;第一是發電,它也主要使用燃煤。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居美國之前。
上周發布的這份報告顯示,強大的國有企業和地方官員盡管面臨行業嚴重產能過剩的問題,卻仍然讓鋼鐵企業在沒有經濟利益的情況下繼續運營。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地方承受著支撐工廠經營、避免國內動蕩的壓力。
這份報告稱,中國有10個省份提高了鋼鐵產能。增幅最大的是北京附近的山西和河北,那里的空氣污染也屬于世界最差水平之一。報告說,只有6個省份實現了產能凈減少。
中國的咨詢公司中聯鋼受綠色和平東亞分部的委托,為這份報告做了主要的調研工作。該公司計算的依據是調查和官方文件,包括來自地方政府的文件。
自2011年以來,中國鋼鐵的需求增長一直在放緩,因此官員承諾要削減鋼鐵產能。
官員們說,去年削減產能的努力超過了當年目標。但中聯鋼的研究表明,官員們在宣布這個消息時做了手腳——削減的產能來自已停產的工廠。因此實際上僅削減了2300萬噸的產能。
關閉工廠減少了供應量,而與此同時,政府的刺激措施又導致短期需求上揚。報告說,官員和公司重新啟動了一些暫時關閉工廠。這部分產能為4900萬噸,相當于德國總的鋼鐵產能。而中國還增加了1200萬噸的新產能。
報告說,因此2016年經營鋼鐵產能的凈增量為3650萬噸。其中80%的增長來自于三個省份或直轄市:河北、山西和天津。
政府的一些政策也與削減產能過剩的既定目標相抵觸。從2013到2015年,銀行貸款和政府對鋼鐵業的補貼都增加了。在2016年,刺激政策“帶來了短暫繁榮,人為導致了鋼鐵需求和鋼鐵價格的上升”。
報告說,大部分削減的產能都是來自中央國有企業或私企關閉的工廠,這表明地方國企和地方政府在保護自己的利益。
綠色和平對北京空氣質量數據的分析顯示,北京空氣污染治理本來一直進展穩定,但在去年停滯不前。在2016年下半年的某些月份,空氣質量較2015年有所惡化。在2017年前五周里,危害尤其大的顆粒物PM2.5的濃度幾乎是2016年同期的兩倍。
2013年,中央政府宣布削減中國三大人口中心煤炭消耗量的目標,試圖改善其全球最差級別的空氣污染水平,其中就包括北京和周邊地區。
去年的刺激政策也導致了煤價上漲,不過氣候變化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預計數據會顯示2016年中國整體的煤炭消耗量較2015年有所下降。
(來源:互聯網)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