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萬噸級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經過山東英利實業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聯合攻關,打破國際公司多年的壟斷,取得重大突破,獲得2016年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之光”科技進步一等獎。
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Lyocell)是一種綠色環保再生纖維素纖維,不僅具有天然纖維本身的特性如吸濕性、透氣性、舒適性、光澤性、可染色性和生物降解性等,還具有合成纖維高強度的優點,其強度與滌綸接近,遠高于棉和普通的粘膠,生產過程無污染,在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等領域等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然而,Lyocell纖維從研發、技術、工程化到產業化,因為科技和工程交叉復雜,生產技術主要由奧地利蘭精公司控制,壟斷了中國市場近20年。
“在我國,Lyocell纖維的研究起步晚,還存在設備匹配不協調,漿粕溶解速度慢、紡絲原液不均質,溶劑回收率低等技術瓶頸,導致Lyocell纖維產品質量不穩定、生產成本過高等,嚴重阻礙了Lyocell纖維的工業化發展。”該項目首席專家、山東大學教授朱波說。
通過產學研突破核心知識產權壁壘,采用國內自主設計、關鍵裝備委托國外加工、自主創新集成與調試, 年產1.5萬噸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生產線最終于2015年4月16日,在山東英利實業有限公司順利開車。
“國產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多項生產裝備及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多項指標超過國際同類產品水平。本項目的推廣應用,將會顯著提升我國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為我國化纖行業的結構調整、再生纖維素纖維產業轉型升級、紡織纖維原料的綠色制造做出積極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說。
據朱波介紹,本項目突破了多個關鍵技術。創造性集成了萬噸級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生產裝備,優化了生產工藝,首次實現了萬噸級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的穩定達標生產;在萬噸級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生產線上,首次完成纖維生產全過程計算機控制系統的設計、集成、軟件開發,實現了纖維生產全過程自動化,掌握了核心控制技術;開展了系統的理論研究,獲得了影響產品性能的生產實際規律,突破了纖維制備的理論瓶頸,同時攻克了溶劑凈化回收、濃縮技術,整個生產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山東英利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韓榮桓介紹,依托該項目,該公司已成為國家新型環保再生纖維素纖維生產研發基地,國家生物基新材料產業集群建設核心企業,該公司主導產品“瑛賽爾”纖維通過了中國化纖協會綠色纖維產品吊牌認證、瑞士Oeko-Tex Standard 100生態紡織品認證,項目產品已在山東省高密市康泰紡織有限公司、臨邑恒豐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德州華韻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獲得推廣應用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