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更新換代頻繁,淘汰率也逐年增高,泛濫成災的電子垃圾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如何規范回收處理這些電子廢棄物,變廢為寶,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今天,小易帶您了解一下目前國內電子垃圾回收處理行業現狀。
科技日新月異,電子垃圾層出不窮
僅以虛擬VR為例。VR虛擬現實可以說是現下科技圈里最熱的關鍵詞之一,很多廠商瞄準其中的商機,都開始扎堆推出或高端或平民的VR設備,一時間各種VR頭盔、盒子充斥市場。有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零售市場VR硬件月平均銷量達到38.2萬臺,單臺平均價格137元,市場相關的品牌數量多達480個,其中絕大多數是眼鏡盒子類產品。
但這些產品的質量差距卻令消費者倍感頭疼。據新京報報道,目前國內市場上9成以上的消費者,購買的都是不足百元的VR盒子,而這些盒子幾乎都產自華強北的小工廠,其成本價最低在10元左右。毫不夸張地說,大量低劣的VR設備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子垃圾。
此前,央視新聞頻道曾在一檔欄目中評論稱:“虛擬VR已經變味,VR盒子提前進入山寨模式。”
央視:國內VR提前進入山寨模式
限于技術等問題,山寨VR盒子價雖廉,物卻不美。其同質化嚴重,做工粗糙,根本達不到VR硬件技術標準,更談不上沉浸式體驗,很多用戶在使用時會產生強烈的惡心和眩暈感。低劣的用戶體驗造成山寨VR盒子的高淘汰率,也自然不會產生重復購買的需求,大量的電子垃圾由此產生。
山寨VR盒子市場“遇冷”
電器電子產品報廢量驚人,回收利用價值大
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家用電冰箱累計生產8992.8萬臺,同比下降1.9%;房間空氣調節器累計生產15649.8萬臺,與2014年同期基本持平;家用洗衣機累計生產7274.5萬臺,同比增長0.7%;手機和彩色電視機的產量分別為18.1億部和1.4億臺,同比增長7.8%和2.5%,其中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視13.99億臺和8383.5萬臺,分別占比達到77.2%和57.9%;生產微型計算機3.1億臺,同比下降10.4%。
電器電子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報廢量也在不斷增加。根據聯合國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2010年至2015年間,手機、電腦和其他設備已為亞洲大陸制造了1230萬噸電子垃圾,在這段時間內,僅中國人的電子垃圾產生量就增加了一倍以上,達到670萬噸。
廢舊家電堆積如山
如此巨大的報廢量,其中蘊含著驚人的可再生資源。環保部發布的《2016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顯示,2015年,各類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主要拆解產物為彩色電視機CRT屏玻璃53萬噸,占拆解產物總重量的31.7%;塑料30.5萬噸,占18.3%;彩色電視機CRT錐玻璃 28.3萬噸,占16.9%;鐵及其合金25.7萬噸,占15.4%;印刷電路板9.1萬噸,占 5.5%;黑白電視機CRT玻璃4.2萬噸,占2.5%;銅及其合金2.8萬噸,占1.7%。
電器電子產品“壽終正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國內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處理仍面臨著諸多難題。
仍以個人回收為主,缺乏規范統一的回收體系。以2015年為例,2015年我國個體回收者的回收渠道占比達到85.86%,說明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初級回收渠道仍以個體回收為主。媒體調查發現,城市里活躍著許多家電回收“游擊隊”,他們走街串巷,低價收購廢舊家電之后賣給二道販子,后者再經過簡單翻新提價,賣給城市里的租房者或是賣到鄉下。
行業政策標準體系不健全。目前,國內有利于電廢綜合利用、無害處置的財政、稅收等方面的鼓勵措施,以及打擊各種隨意處置電廢破壞資源、污染環境行為的相關法律法規、標準仍有待進一步的修訂完善。
回收處理技術薄弱,非法拆解仍存在。目前,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電廢處理水平和處理能力仍存在很大差距,配套的環保工藝和設備比較落后,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難以達到相關排放標準,對環境造成了二次污染;同時由于管理和技術水平有一定差距,我國資質拆解企業的盈利空間也較小。此外,盡管我國有109家具備電廢拆解資質的企業,但行業內的非法拆解現象仍然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企業間產能利用水平分化大,發展不均衡。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來看,我國109家資質拆解企業之間的差異很大,而且還在發展變化中,其中也不乏一些已經上市的公司。根據中國家電研究院發布的《2015年中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及綜合利用行業白皮書》,2015年,不同企業產能利用水平分化較大,有的企業產能利用率超過100%,而有的企業卻不到20%。一些資金實力不足的企業出現長時間甚至全年的停產現象,有些企業則被兼并重組。
非法拆解電子廢棄物,不僅破壞環境,更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化身藝術品,電子垃圾還能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其實,除了是資源豐富的“城市礦藏”,電子廢棄物也能化身精致的藝術品,以另一種方式“重生”。一些有創意的藝術家利用電子廢棄物創造了很多藝術品。雖然這些藝術品對于環保的作用非常小,但會時刻提醒著大眾注意善待大自然。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