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它不僅阻擋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還是區域內最重要的氣候調節器,近日,由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保護人員、中科院專家博士和特聘專家組成的監測組,圓滿完成2013年度青海湖生物多樣性綜合監測野外調查工作。
青海湖生物多樣性綜合監測自2010年開始每年進行一次。此次綜合監測,主要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信息技術與地面實測相結合手段,對保護區鳥類資源、植被樣地、重點瀕危物種、濕地類型與分布動態等進行了檢測。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何玉邦介紹,檢測調查中,記錄到水鳥種群數量27000余只,猛禽4種。監測植被樣地38個,濕地動態監測和青海湖土地利用狀況動態監測共采樣點125個。
同時,由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人員、中科院專家博士和特聘專家組成的17人監測組,在青海湖畔發現了1178只普氏原羚,是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多的一次。同時,監測組還發現青海湖畔目前有108只黑頸鶴棲息繁殖。青海湖生物多樣性綜合監測,目的在于為保護區的保護和科研提供數據基礎。
此外,青海省環境保護廳介紹說,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及水土保持、草地、林地、濕地、沙化土地、水文資源、環境質量、生物多樣性、氣象要素專項監測顯示,與近幾年相比,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狀況等級為“良”。
根據監測,2012年青海湖流域自然區域草地植被總覆蓋度82%,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治理區草地的植被群落高度、蓋度、生物量與對照區相比均有所增加;森林樣地的郁閉度和蓄積量呈正增長;沙化土地監測樣地生物量和植被高度較上年分別平均增長40.97克/平方米和3.8厘米,流域內的土壤侵蝕強度以微度和輕度為主。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