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臺加工中心高效運轉,7000多名員工緊張忙碌,用于汽車、航空、風電等領域的軸承、雙離合器等高端產品有序走下生產線。2月9日,記者來到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采訪,看到的是一派緊張忙碌的生產景象。該公司今年以來訂單充裕,春節期間1000多名員工加班生產,春節后7000多名員工高效運作。
從1998年舍弗勒太倉一廠成立,至2014年4月五廠舉行投產儀式,舍弗勒在太倉多次擴產。特別是舍弗勒五廠,建成了舍弗勒中國第一條濕式雙離合器生產線,首次大規模采用單件流模式進行精益化生產管理,擁有舍弗勒在中國的第一條液力變矩器生產線。太倉工廠已經成為舍弗勒在亞太地區最大的生產基地和全球最重要的汽車產品生產基地之一。去年,該公司產值突破100億元,增幅超過20%,成為我市首家年產值突破百億元的工業企業。
在舍弗勒等一批重點骨干企業支撐下,去年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實現產值2040.22億元。在1072家規模企業中,產值超億元企業達347家,超10億元企業達37家。超億元企業全年共實現產值1737.25億元,同比增長4.6%,高于規模產值增速3.2個百分點,拉動規模產值增長3.8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質效提升更為亮眼。全市規模工業實現利稅總額213.42億元、利潤總額153.67億元,同比增長15.8%、21.4%,分別高出上年同期7.8和11.8個百分點。
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我市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和獨特優勢,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以“十小企業”特別是環保、安全不達標、產出效益較小、競爭實力不強的企業作為去產能的重點,加大對傳統優質企業提檔升級改造的支持力度,突出發展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三大新興產業,大力實施智能制造等工程。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優惠政策和服務舉措的到位,我市工業結構持續優化,新興產業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穩居蘇州四縣市第一。去年,全市新興產業實現產值1056.54億元,占比51.8%,比上年末提高1.7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制造業、生物醫藥制造業和智能電網、物聯網制造業增勢強勁,在經濟下行期仍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同比分別增長14.3%、12.6%和11.5%。
(來源:互聯網)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