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在地球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海洋與陸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海陸如何變遷、滄海如何變成桑田?這一巨大的自然之謎吸引全球科學家不斷探索。近日,來自中國、美國、法國、意大利、挪威、日本、印度等國家的33名科學家,攜X射線熒光計、X射線衍射計、氣相色譜等多種先進儀器儀表,奔赴南海執行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67航次任務,探尋地球海陸變遷之謎。
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包括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67和368兩個航次,共有來自13個國家的66名科學家參加,時間長達四個月。367航次首席科學家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孫珍研究員、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喬安·斯道克教授共同擔任。368航次首席科學家由同濟大學翦知湣教授、丹麥與格陵蘭地質學會漢斯·克里斯汀·拉爾森教授共同擔任。拉爾森教授入選我國的外國專家“千人計劃”,在同濟大學擔任訪問教授。
除兩位首席科學家外,我國還有24位科學家參加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主要來自同濟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山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研究所、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等單位,代表著我國在南海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的最高水平。
始于1968年的國際大洋鉆探,是世界地球和海洋科學領域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項國際科學合作計劃,也是引領當代國際深海探索的重要科技平臺。半個多世紀以來,大洋鉆探所取得的科學成果,證實了海底擴張、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理論,極大地推動了20世紀地球科學革命。
我國于1998年加入該計劃以來,以南海為重點,先后設計和主導了兩次南海大洋鉆探。通過深海鉆探獲取的科學研究樣品,揭示了南海氣候演變和海盆形成過程,為研究邊緣海構造和環境變化規律提供了寶貴資料。
在前兩次南海大洋鉆探的基礎上,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將聚集于南海擴張之前的大陸破裂,回答“為什么陸地會變為海洋”的科學問題。計劃在南海北部水深三四千米的深海海底,選取四個站位,往下鉆探千余米,鉆取南海張裂前夕的基底巖石,揭示南海的成因,檢驗國際上以大西洋為藍本的“大陸破裂”理論,揭示“海洋盆地怎樣形成”的科學之謎。
此外,船上還擁有1400平方米實驗室,可供沉積學、巖石學、古生物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古地磁等專業的科學研究。實驗室配備電子掃描顯微鏡、X射線熒光計、X射線衍射計、氣相色譜儀、熱解分析儀等諸多先進儀器,堪稱一座國際合作的深海研究“航空母艦”。
(原標題:探尋地球海陸變遷之謎 我國科學家主導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