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我國石油生產跨入理性供給新時代

作者: 2017年02月08日 來源: 瀏覽量:
字號:T | T
我國石油生產跨入理性供給新時代——對國內石油產量首次主動調減到2億噸以下的思考   □20世紀90年代起,油氣勘探整體進入以巖性油氣藏為主的階段□“十二五”,我國已探明石油儲量中,低滲、

  我國石油生產跨入理性供給新時代——對國內石油產量首次主動調減到2億噸以下的思考

  □ 20世紀90年代起,油氣勘探整體進入以巖性油氣藏為主的階段□“十二五”,我國已探明石油儲量中,低滲、超低滲儲量占70%,低豐度儲量占90%以上,整體進入低品位資源勘探階段資源劣質化儲量高峰增長

  □ 近5年來,我國新增11個億噸級油田和13個千億立方米級氣田,探明儲量繼續保持高位增長□截至2015年,全國石油新增探明地質儲量連續9年超過10億噸產量平穩增長□1978年石油產量躍上1億噸后,30多年來呈整體增長態勢□2010年,石油產量躍上2億噸,增幅收窄;“十二五”平均增長率為1.11%;2016年產量比上年下降7%

  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原油產量為1.98億噸左右,首次主動調減到2億噸以下,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年產量超過千萬噸的最大降幅。

  這次調減發生在世界石油供需寬松、國際油價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國內持續推進油氣儲量高峰增長,實現了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高平臺增長期。同時,石油上游生產以效益為導向,隨行就市,打破長期以來的產量“硬穩定”“硬增長”,是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次生動實踐。

  低油價給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帶來了沖擊,也為轉型升級提供了機遇。油氣生產企業加速從偏重保供轉向市場思維,充分發揮經濟評價在生產運行中的作用,突出效益勘探和經濟產量,調結構、控投資、降成本,全面轉變了重規模輕效益的增產模式。2016年,各油企紛紛實現了操作成本、桶油完全成本等多個“硬下降”,中石油操作成本下降幅度超過7%。

  產量調減背后,專家呼吁3個趨勢值得關注。要看到產量大幅降低,既有主動調減的因素,也有一些油田石油產量下滑的慣性。既要對市場保持高度敏感,又不能反應過度。既要看到石油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商品,又要看到石油工業生產是一個高度計劃性的產業。在技術沒有重大突破的前提下,給石油產量過度“施壓”或者過度“泄壓”,都是一種潛在傷害。

  如何理性看待產量變化,如何乘勢轉化變化背后有利因素,如何把握今后發展主動權,對未來我國油氣生產極為重要。我們期待以此次產量調整為契機,探索一條更加可持續的石油工業發展路徑。

  自產經濟VS買油經濟

  2億噸是我國石油工業的“產能紅線”嗎?

  國內原油產量較大幅度調減,引發了業內對石油安全的關注。近幾年,在我國原油產量增勢收窄、世界石油市場寬松、國際油價低迷的態勢下,多進口還是保自產?是完全按照市場經濟走,還是要保證國內產量的“底線”?業內有過激烈爭論。

  這樣的觀點碰撞并不難理解。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過,“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掌握了世界”。正因為石油、糧食、貨幣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話語權的問題,三者的安全問題也上升為國家經濟、社會、政治的范疇。2006年,我國提出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時,同樣在業界及國內外引發很大反響。

  我們看到,“18億畝耕地紅線”的提出,是在全國耕地凈減少量不斷大幅降低的背景下,旨在確保糧食供應,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此次關于國內原油產量底線的討論,也折射出當下人們對石油供應安全的重要關注。

  近6年來,國內原油生產與消費缺口從2.5億噸增加到3.58億噸,原油增產壓力不斷加大,對外依存度從55.2%上升到65.5%。尤其在地緣政治更趨復雜的當下,如何立足國內,實現合理范圍內的原油自給,事關我國石油安全。

  當前,業內出現兩種聲音。一種觀點認為,低油價下,“買油經濟”更劃算,進口多多益善,自產不設底板。以2015年為例,我國進口原油比上年增長8.9%,但進口金額比上年減少41%,減少938億美元。另一種觀點認為,“一買了之”危險且短視,應立足長遠,看到未來可能的市場形勢反轉、地緣政治風險,設置2億噸國內年產量底線,掌握石油安全的主動權。

  兩種觀點,孰是孰非?如何取舍?前提應厘清三個認識。怎么看此次產量變化?怎么看市場變化?怎么看上游油氣今后如何發展?

  一是關于產量。既要看到去年石油產量是進口石油和自產石油的一個平衡點,是國內各大油公司應對低油價效益限產的結果,也要看到調產背后有新增儲量品質差、穩產難度大等客觀因素。

  二是關于市場。既要看到新能源發展快、全球石油供需寬松,也要看到以油氣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繼續鞏固,油氣市場供需正邁向新平衡。石油生產既要對市場保持高度敏感,又不能反應過度。

  三是關于上游油氣未來發展。既要看到石油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商品,又要看到油氣生產是一個高度計劃性的產業,內在慣性大。顧樂民認為,給石油生產過度“施壓”或者過度“泄壓”,都是一種潛在傷害。

  正是基于這三點,過度強調“自產經濟”和“買油經濟”都有失偏頗,存在局限性。

  業內專家認為,堅持設立國內產量底線,是計劃經濟時代的保供思路,是不計成本和代價的硬穩定。作為石油企業,只有堅持效益發展,才能不斷提升競爭力、立足市場。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油氣開發戰略研究所副所長潘志堅指出,在當前低油價下,我國已存在一定規模的不經濟產量,若硬守住2億噸產量,或將加大不良資產投入,企業背負包袱就越大,遲早要被壓趴下。

  而對于“買油經濟”而言,當前可行,但是未來不一定可行,現在買油量足價廉,不代表未來可以足量低價買到。

  能源結構預測,隨著上游投資減少,富余產能不斷被消化,石油供需將在2020年趨于緊張,亞太地區是主要矛盾點。2016年世界全年過剩60萬桶/天。如果我國減產到1.8億噸,將額外帶來60萬桶/天的需求增量(降到1.5億噸,則是120萬桶/天),這部分增量加上原有的消費增量,我國或將面臨無油可買,或區域高油價的風險,造成石油“量”和“價”兩個不安全。

  兩者博弈的背后,是保供思維和市場觀念的一次交鋒。理性的石油安全觀既不盲目強調不計一切代價自產,也不完全依賴國際市場。綜合各方觀點,我們認為,中國應堅持“立足國內”的油氣發展方針,且新時期亟須創新發展路線,樹立兼顧安全和效益的石油安全觀,變產量目標為原油自給能力目標,守住2億噸原油自給能力底線,加強戰略保障。

  具體而言就是“1條底線、2種情境、3個平衡點”。

  1條底線,即至少要有2億噸原油自給能力,具體產量增減視外部環境和成本效益等因素在合理邊界內變化。這條底線也是石油安全的紅線,需配套相應的資源基礎、技術儲備和管理能力。

  2種情境,即在整體環境寬松的情境下,打破“唯產量論”,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調整產量、組織生產;在特殊時期的情境下,以產量最大化為目標,最大限度將既有產能在較短時間內轉化為2億噸(以上)產量,確保國防和國民經濟安全。

  3個平衡點,即把握保安全和求效益的平衡點。2億噸能力建設,否定不計代價的產量硬穩定、硬增長,是兼顧兩者的一種彈性調節機制。需要政府頂層設計,既用好低油價紅利,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的文章,也要著眼長遠做好“加”的謀劃。把握產能和產量的動態平衡。這要求企業掌握生產主動權,靈活經營,確定最合理的生產方案,實現當前和長遠利益的統一。把握自產和進口石油的動態平衡。根據不同時期,內外部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充分利用金融、經濟等各種手段,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所需石油成本的最小化。

  洪荒之力VS綿綿用力

  占有世界1.1%資源,撬動4.9%產量的背后是什么?

  世界石油工業領域,中國創造了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5年,中國探明石油儲量占世界1.1%,貢獻了占世界4.9%的石油產量。這是所有產油國中最大的杠桿系數。

  從儲量看,卡塔爾和中國的探明石油儲量最為接近,2015年產量是中國的36%。從產量看,加拿大、伊拉克和中國最為接近,對應的探明儲量分別是中國的10倍和8倍。

  雖然這只是一個靜態數據,但石油生產的長周期和巨大慣性決定,這個結果卻來源于長時間的積累。這樣一個系數,依然不失為觀察我國石油工業發展所面臨的獨有的壓力、速度、規模和問題的一個角度。

  它折射出的是我國石油工業的“四高”現象:我國經濟增長對石油持續的高需求,中國石油勘探開發始終保持高強度,中國石油工業建設始終維持高速度,中國下一步勘探開發將面臨高難度。

  石油是經濟的血液。改革開放以來,讓世界矚目的“中國速度”“中國震撼”背后,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洪荒之力”。“十五”以來,我國能源消費速度加快,超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平均能源消費增長速度和平均能源消費彈性分別達到10%和1.05,其中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里,石油產量平均年增2.4%,創造了能源供給和消費領域的又一個“中國速度”。

  儲量是石油上游業務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根基所在。為此,我國石油勘探開發始終保持高強度,在貧油少氣的地質條件下,連續十多年推動儲量高峰增長實屬不易。

  尤其是歷經幾十年發展,各油氣田勘探程度越來越高,資源品質劣質化趨勢愈發明顯,尋找規模優質儲量的難度持續升級。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油氣勘探整體進入以巖性油氣藏為主的階段。“十二五”期間,我國已探明石油儲量中,低滲、超低滲儲量占70%,低豐度儲量占90%以上,整體進入低品位資源勘探階段。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5年全國石油新增探明地質儲量11.18億噸,連續9年超過10億噸。全國天然氣連續13年超過5000億立方米。

  中國石油從2006年開始推動儲量持續高峰增長,實現了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儲量增長時期。2016年,中國石油新區新領域勘探取得12項重要發現,石油勘探形成6個億噸級整裝規模儲量區,天然氣勘探形成5個千億立方米整裝規模儲量區,為油氣業務穩健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有媒體披露,2015年年底,我國石油剩余技術可開采儲量34.96億噸,人均占有量10噸。對于人口大國來說,這個數字可謂壯觀。

  貢獻世界4.9%石油產量的背后,開發的高強度同樣可見一斑。我國石油產量在1978年“一億噸包干”后,躍上1億噸,產量30多年來保持持續穩增長態勢。2010年,產量躍上2億噸以后,保持穩定發展,但增幅收窄,“十二五”平均增長率僅為1.11%。多年高強度開發后,石油產量增速乏力的態勢已經顯現。

  正是在勘探開發“火車頭”的強勁帶動下,我國鍛造出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磨礪出老油田穩產技術、低滲透開發技術等一系列世界級領先技術,建立覆蓋上中下游完整的現代石油工業體系。當前,我國位列世界第六大產油國,煉能超過7億噸,僅次于美國。

  65年來,我國石油工業不但為共和國貢獻了巨大物質財富,更創造了以“苦干實干”“三老四嚴”為核心的“石油精神”,成為石油行業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

  當然,不可否認,石油工業體系脫胎于計劃經濟時代,在高速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問題。比如發展理念的問題、油氣田開發速度合理性的問題,企業生產經營還有計劃烙印。一些人認為,持續的高強度發展,有可能提前透支我國的資源潛力。當然,業內也有聲音認為,我國依然有很大潛力,若技術突破,產量可上2.5億噸。

  無論哪種觀點,都不能否認,在持續幾十年的高強度勘探開發后,我國下一步勘探開發的難度前所未有,石油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艱巨。去年原油首次大幅調產只是一個縮影。下一步發展既需要洪荒之力,更需要綿綿用力。

  但我們也看到,石油工業幾十年的扎實積累,讓改革擁有了一個更高的起點。低油價下,發展理念加快轉變,我國石油工業的探索空間正在悄然變大,無數可能性開始顯現。我們相信,在效益、成本、產量、資源、技術、環保等相互作用下,更趨理性的石油工業發展路徑正在逐漸顯現。

  減產VS增產

  如何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機遇?

  當前,油價中低位徘徊、資源劣質化加劇、油企負重前行,上游油氣生產未來動向備受關注。一方面,效益向下,要確保投資收益,調減低效產量似乎成為必然選擇;一方面,產量是效益的載體,產量增加,油企才有做強做大的基礎。是增產還是減產?成本、效益、產量三者又如何實現高難度平衡?

  多方因素決定,未來無論增產與減產,我們的空間都不大。增產和減產,不僅僅是主觀意愿問題,更是潛力和空間問題。如何把握增產減產平衡,抓住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機遇,是事關石油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減不減?怎么減?調減的理性與減產的慣性如何平衡?

  國內產量首次大幅調減背后,有注重效益、主動限產的因素。面對低油價成為長期趨勢的新常態,三大石油公司開始以銷定產,紛紛縮減開發投資、調減產量。2016年,三大石油公司上游勘探開發計劃投資削減幅度10%左右,實則或超過20%。

  勝利油田關停低效無效區塊油田的消息率先被媒體爆出。中國石油設置了內部投資收益率的硬杠杠,很多油田因此主動放棄了一些產能建設和產量。比如遼河、新疆油田分別壓減無效產量50萬噸和70萬噸。

  但是透過主觀因素,我們也看到,我國油田整體進入中高含水階段,要克服巨大的資源劣質化、產量自然遞減等諸多壓力,減產壓力前所未有。目前,我國已開發油田總體將進入特高含水開采階段。大慶油田綜合含水率高達94%,遼河、塔里木等油田可采儲量采出程度超過80%,整體穩產難度大。

  國內原油產量增長的疲態從近些年原油產量變化中就能看出一二。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張抗認為,我國石油已進入壯年后期,新增油氣儲量品質下降使剩余可采儲量出現降勢,產能建設和開發成本增高,即使沒有國際低油價的沖擊,近年的產量增速也已明顯下降,2010年至2015年產量平均年增長率僅為1.11%。

  油田開發本身就是逆水行舟、滾石上山。在投資縮減的背景下,如果沒有認識、理論、技術、發現的重大突破,國內產量持續下降的態勢短期難以改變。

  增產,看似時機未到,也有上產阻力大的因素

  長遠來看,我國國內石油產量如果要實現增產,除了要有油價走高的天時外,還必須跨過成本、資源、技術等諸多門檻。

  從成本看,國內原油桶油完全成本偏高。成本結構中,折舊和人工成本等固定成本高達3/4,操作成本僅占1/4。在油企體制機制沒有突破的情況下,壓減成本的空間極為有限。據測算,即便在預算45美元/每桶下,國內仍存在部分不經濟產量,甚至是負效益的情況。這就意味著,上游生產關系和組織方式變革,是國內原油增產的前提之一。

  從資源看,我國雖然石油資源豐富,可采資源量301億噸,資源探明率剛過30%。但不利條件是,儲量品質越來越差。在當前油價和技術等條件下,有近6000萬噸的不經濟產量,80億噸難動用儲量。這也決定增產的潛力與阻力并存。

  從技術看,我國油氣產業整體上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在陸相和低產油氣田的開發、提高老油田采收率方面世界領先。不利條件是,技術沒有同步適應勘探開發對象變化,在研發集成化、經濟性、顛覆性技術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也是增產的重要突破口。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宋新民認為,沒有新建能力的補充和廉價的提高采收率等技術保障,上游油氣業務發展就難以為繼。當然,從另一方面看,若出現技術和體制機制的重大突破,就能打開國內增產空間。

  抓住改革機遇,走出發展困境

  未來,國內原油產量增減處于復雜的主客觀、內外部因素交織的困境中。如何抓住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實現石油產業可持續發展,考驗著我們的勇氣和智慧。

  首要是轉變理念。低油價重創上游油氣生產,但也促使油企加快從規模發展向效益發展轉變。業內專家指出,當前上游呈現出以經濟評價指導產量調整、生產運行的好勢頭,應進一步提升總結,破除“產量情結”和“唯產量論”,建立以效益為首要目標的生產計劃和考核方式。

  石油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建立在豐厚的家底上。張抗認為,中國60余年的油氣生產正是由于不斷開拓新區新領域、發現新油氣田才得以實現,要保持戰略接替開拓的投資不斷線,同時把科技創效放在首位,以積極作為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針對當前我國上游勘探開發面臨資源品質差、運行成本高等問題,咨詢中心專家查全衡建議,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加快建立儲量市場,加快儲量流轉,及時產生效益,激發油公司增儲積極性,也催生一批以找儲量、賣儲量為主業的勘探公司。

  從生產來看,老油田減緩遞減、提高采收率;新油田通過提高開發技術水平,優化開發效果;以致密油為代表非常規石油快速崛起,將是2030年我國石油產量保持在合理范圍內的3條路線。

  何文淵認為,當前上游油氣業務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是,國內石油整體資源品質已經出現數量級的劣化,但我們的生產關系沒有實現相應轉換,出現生產關系不匹配生產力的情況,應及時調整。具體而言就是推動“三效六化”,即突出效果,建立地質工程一體化、科研生產一體化;突出效率,建立勘探開發一體化、地面地下一體化;突出效益,建立技術經濟一體化、項目管理和實施一體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也正是以此為抓手,上下齊動,釋放體制機制活力,真正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最大化。

  如何真正發揮市場作用,對上游油氣發展打開新局面同樣至為關鍵。中國投資協會能源研究中心副理事長曾興球指出,在油氣勘探開發等領域,要加快引入更多市場主體,充分激發改革活力、技術創新活力、挖掘降本增效潛力,加速產業的轉型升級。

  風物長宜放眼量。石油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呼喚著我們緊緊把握當前機遇,以辯證的長遠的眼光,對生產經營施以精準的“改革手術”,這或許是低油價給我們帶來的最寶貴財富。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