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和月亮一個樣,白天和晚上一個樣,麻雀和烏鴉一個樣,鼻孔和煙囪一個樣。”曾經,蘭州人這樣調侃塵霾籠罩的家園。
“2011年底,甘肅省蘭州市打響大氣污染治理整體戰攻堅戰。經過幾年的治理,如今,蘭州市已穩定退出全國十大空氣重污染城市序列,并在2016年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榮獲今日變革進步獎。
作為西部欠發達城市,如何在大氣污染防治上實現成功逆襲的?蘭州市的回答是,打破慣性思維,嚴格執法“硬”減排,強化督查問效,層層傳導壓力,用精細管理為污染治理騰空間。
打破慣性思維,嚴格執法“硬”減排
長期以來,面對兩山夾一河、冬季無風、產業結構以重化工為主的城市環境,蘭州市雖然實施了一些治理措施,但始終無大的突破。“治理大氣單靠努力不行,關鍵還要天幫忙”這一想法一度深入人心。
甘肅省環保廳副廳長、原蘭州市環保局長閆子江說,只有打破長期形成的慣性認識和思維,堅定治污的決心,打消治理污染影響經濟發展、治理污染可能帶來各種短期矛盾和壓力、污染難治甚至不可治、大企業難管不好管的四大顧慮,大氣污染治理才能找準路子,走對方向。于是,蘭州市在財政有限的情況下,不等不靠,拿出法律武器督促企業減排,“殺出了一條血路”。
在工業污染治理方面
蘭州市先后引導投入10億元,對全市火電、化工、鋼鐵、水泥、磚瓦等高排放行業的210家企業全部進行深度治理,重點實施了燃煤電廠除塵脫硫脫硝改造等項目。目前,全市火電機組顆粒物排放濃度均達到國家限值要求,城區三大電廠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60%以上。
在污染最嚴重的采暖期,對高排放工業企業實行停產減排,2015年至2016年“冬防”期間,對226多家磚瓦、鑄造等企業實行了停產減排措施。對環境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企業進行關閉淘汰,其中,2014年關閉淘汰7家企業的20條(臺、套)落后生產線。
此外,推動工業企業向產業園區集中,騰出環境容量。2012年,國務院批復設立國家級蘭州新區后,蘭州啟動實施107家企業新區搬遷改造,不僅有效擴大了城市環境容量,而且使工業企業“出城入園”成為淘汰落后產能的過程,成為擴大新產能的過程,成為企業脫胎換骨式改造升級的過程,也成為創新體制機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過程,促進了產業布局和城市結構的調整優化。
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
蘭州市從“治、管、控”入手減煤量、控煤質。
蘭州市環保局大氣污防處處長武衛東介紹,蘭州市對城區燃煤供熱鍋爐進行“換血式”的煤改氣治理,2012年至2014年,對主城區716家1286臺8270蒸噸燃煤鍋爐實施了熱電聯產并網和煤改氣,使原煤散燒供熱鍋爐退出主城區供熱歷史,對城鄉結合部和高坪地區的574家615臺870蒸噸經營性立式燃煤茶浴爐進行了集中治理改造。共計削減二氧化碳479萬噸,使煤炭在城市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從80%下降到60%。
另外,改進規范城區煤炭供銷體系,整合規范2家煤炭專營市場和218家二級營銷網點,統一配送居民用煤,對低收入家庭給予優質燃煤補貼。同時對運煤車輛和劣質煤實行24小時卡口管控,嚴禁流入市區,確保居民使用符合環保要求的煤炭產品。
在監管執法方面
蘭州市冬季采暖期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執法模式,對全市重點用煤企業實行24小時駐廠監察。據西固熱電公司燃料管理部主任蘆馨楠介紹,企業自5月份起就有蘭州市工信委和市質監局3名同志全天候駐場,對煤的進場使用實行限負荷、限煤量、限煤質、限濃度、限總的“五限”措施。據測算,這一監管措施促使蘭州市減少工業動力用煤135萬噸。
在機動車污染治理方面
針對城市道路飽和度高、尾氣污染重的現狀,蘭州市重點在“車、油、路”三個方面下功夫。強力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過去四年,蘭州市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12.5萬輛,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5325輛。同時,實施了機動車常年尾號限行,省、市單位錯時上下班,禁止黃標車、重型柴油車進入城區,城區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日均濃度下降22.73%和9.53%。
此外,蘭州市堅持把生態增容減污作為一項治本之策,著力構建環繞城市的綠色生態屏障,重點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加強“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對整個市域進行封山育林,推進生態濕地修復和城市生態水系開發。
實行重在落實見效的五項工作機制
在大氣治理中,蘭州市堅持管理創新、執法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和績效創新,并且以堅強的執行力確保工作抓實見效。
全面推行了城市網格化管理
蘭州市把大氣污染防治頂層謀劃的“最先一公里”和具體落實的“最后一公里”結合起來,按照“一格多用”的思路,全面推行了城市網格化管理,將市區劃分為1482個網格(樓院、小區),實行市、區、街道三級領導包抓,建立了網格長、網格員、巡查員、監督員“一長三員”制度,實現城市管理網格全覆蓋、巡查全天候、調度數字化和應用多元化,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工作體系。
設立專職瞭望員輪流監管片區
為進一步強化監管,東崗西路社區在網格員的基礎上,延生出了環保瞭望員,在電子大廈設立瞭望臺,聘請兩名同志為專職瞭望員,輪流監管所轄4個街區3800平方公里的片區。
成立了西北首家公安環保分局
為嚴格執法,蘭州市成立了西北首家、全國第二家公安環保分局,形成了行政執法和司法的無縫對接,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新環保法實施以來,共對152家違法企業進行了行政處罰,處罰金額722萬元,以環境污染罪刑事逮捕1人、治安拘留7人,對20家環境違法企業進行了訓誡談話,特別是對中石油蘭州石化公司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公開曝光,受到社會和輿論廣泛關注,并有力推動該企業13個環保治理項目加快實施節奏。
推廣節能環保新技術
在全面完成市區供熱燃煤鍋爐“煤改氣”和并網的基礎上,推廣燃氣熱水鍋爐余熱深度利用等節能環保新技術,年減少燃氣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10%以上;開展綜合執法,采取航拍取證、駐區包抓、駐廠執法、流動監測、平臺監控、視頻監視、工況監督等監管新舉措。
在工作中突出強化督查問效
在治污中,蘭州把原來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合二為一。督查員24小時不間斷地督查。3年來,督查室問責了950多人,形成治污的硬約束。與此同時,蘭州市每年拿出4000萬元用于獎勵基層干部職工,做到獎懲分明。
管出的蘭州“藍”會不會逆勢倒退?
蘭州市環保局副局長邢力峰說,實踐證明,只要把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從決策部署到推動落實各個環節都盯緊抓實,大氣污染防治不僅可防可控可治,而且一定能夠見到實效。
2015年,蘭州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新標達標天數為252天,比上年增加5天,整體上削減二氧化硫3435噸、氮氧化物7424噸、化學需氧量2851噸、氨氮339噸,同比分別下降4.88%、9%、6.57%、4.25%。列入國家考核的PM10年均濃度1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8%,PM2.5年均濃度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3%。
◆空氣質量的改善保障了群眾的身體健康
據省市衛生疾控部門統計,2013年至2014年冬季采暖期,全市城鄉居民呼吸系統疾病就診病例和就醫費用同比下降27.33%和47.4%;2014年至2015年冬季供暖期,兩項指標同比下降18.18%和38.39%。
◆“好空氣”帶來了經濟的加速發展
2015年,蘭州中川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800萬人次,增幅居全國省會城市第1位;全市接待游客人數突破達到4121.26萬人次,增長23.53%,實現旅游收入334.56億元,增長25.54%。
然而,蘭州的大氣污染治理成果是“管出來”不是“治出來”的,這樣的質疑聲一直存在。
2016年,蘭州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243天,較2015年減少了9天。有人認為,蘭州市大氣污染治理倒退了。
多位專家、干部表示,“管”為“治”騰出了環境容量,通精細管理,蘭州市的能源結構和城市布局發生了改變,蘭州大氣污染治理不會逆勢倒退。
武衛東也用一組數據證實了專家觀點。按照環境保護部《受沙塵天氣過程影響城市空氣質量評價補充規定》,2016年,剔除32天外來沙塵天氣影響后,蘭州市年度空氣質量達標率72.8%,高出省政府下達的年度目標值3.4個百分點;全年重度以上污染天氣8天且均為外來沙塵天氣影響,全年未發生人為因素導致的重度以上污染天氣。
邢力峰說,蘭州大氣污染治理已經進入了平臺期,治理的空間越來越小。治理工作帶來污染結構的新變化,污染類型由單純煤煙型污染向揚塵、機動車尾氣和煤煙混合型污染轉化,成為制約空氣質量改善的新問題。
邢力峰表示,蘭州市將立足工作常態化、長效化,加快大氣污染治理標準體系建設,并爭取上升到國家標準層面。并制定低碳城市建設規劃,爭取建設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和碳交易試點城市。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