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焚燒一直是政府關心、社會關切、媒體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年來,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作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農機部門積極探索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的有效途徑,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秸稈綜合利用專業合作社,引進先進實用的秸稈綜合利用新機具,建立秸稈綜合利用示范田,通過秸稈還田、飼草加工、資源化回收利用等,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模式。截至2016年底,全省擁有秸稈綜合利用機械24萬臺,年加工飼草能力達到1000萬噸,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面積達3050萬畝,利用率81%以上,其中,省政府確定的重點區和禁燒區利用率達到96%以上。
一、政府重視,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
省政府明確提出“綜合統籌,板塊推進,面上示范,整體提升”的思路和“還關中一片藍天”的總體目標,深入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十二五”期間,省委、省政府領導多次批示,對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提出明確要求。省政府《“治污降霾.保衛藍天”五年行動計劃(2013—2017年)》中,把秸稈綜合利用列為保護大氣環境的一項重要工作舉措。
省財政每年拿出2000萬元作為秸稈綜合利用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示范田建設、合作社扶持、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以及演示宣傳培訓。通過加強宣傳培訓,召開現場演示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從2013年起,我們對秸稈粉碎還田、飼草加工、撿拾打捆等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實行敞開補貼,增加了秸稈綜合利用機具的保有量,以機具保面積。西安、寶雞、漢中等市出臺政策,對秸稈綜合利用機械進行累加補貼,大大降低了農民購機的經濟壓力,進一步激活了群眾購置秸稈綜合利用機械的熱情。
各地市均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領導小組,把秸稈利用與禁燒工作納入政府工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把任務和責任落實到縣、鄉、村、組,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自覺樹立“不敢燒”“不愿燒”和“舍不得燒”的意識。采取行政推動、疏堵結合、以疏為主、嚴格考核、兌現獎懲的辦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西安、寶雞、咸陽等市基本實現“零焚燒”的目標。
二、多措并舉,在利用途徑上下功夫
如何利用好被遺忘和廢棄的秸稈,實現“變廢為寶”,機械和技術是關鍵。我省農機部門組織科技人員大膽探索,聯合攻關,點上示范,面上推廣,針對不同利用方式,引進推廣了一批先進適用的新機具和新技術。一是研發引進的帶狀旋耕施肥播種機、防纏繞播種機等,成功解決了免耕播種機在秸稈覆蓋地塊作業中通過性差的問題。二是積極推廣聯合收割機裝配秸稈切碎裝置,實現了小麥收割后秸稈即時粉碎并均勻鋪撒。三是積極推廣小麥秸稈撿拾打捆技術,開展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方式進行打捆收集利用。去年底,我們通過政府采購,引進了青飼料聯合收獲打捆包膜機組,填補了省內空白。
同時,我局還組織編寫并發布了《陜西省農作物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技術規范》,在關中,以建立示范田、扶持專業合作社為抓手,主推小麥秸稈撿拾打捆、玉米硬茬播種、帶狀旋耕施肥播種、秸稈還田和飼草加工等機械化技術,推廣小麥機收+麥稈撿拾或還田+玉米免耕播種技術模式;在陜南,主推小麥秸稈還田、旋耕整地、油菜秸稈機械化還田和油菜秸稈還田后水稻機插秧等機械化技術,推廣油菜、小麥機收+秸稈還田+整地+機插秧技術模式,開展稻草編織等初加工利用;在陜北,主推秸稈收貯+機械揉搓加工的飼草化黃貯干貯利用模式。
三、市場運作,在綜合效益上下功夫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戶為載體,公司做紐帶”的工作方式,通過多種方式綜合利用,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一是增加了農民收入。24萬臺秸稈綜合利用機械投入“三夏”“三秋”生產,既可吸收大量勞動力,又可增加機械作業收入,加工利用飼草1000萬噸,為農民增收10億元以上。二是提高了土壤肥力。玉米硬茬播種、旋耕施肥播種、秸稈還田1700萬畝,使1000多萬噸秸稈直接還田,相當于為土壤施入氮、磷、鉀肥料110萬噸,有效地減少了化肥投入,提高了土壤肥力。三是減少了廢氣排放。將全省3050萬畝小麥、玉米、水稻產生的秸稈進行科學合理利用,每年可減少廢氣排放30億立方,促進了全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四是促進了畜牧業發展。每年機械加工生產飼草1000萬噸,可滿足100萬頭牛飼草用量,提高了畜牧產業比較效益,促進了畜牧產業良性發展。
“十三五”期間,我們將按照國家對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總體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大力宣傳推廣各地在實踐中探索的成功模式,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的能源化、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利用,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農民增收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