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由高效復合肥料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于山東臨沂舉辦的守護中國土壤健康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指出,面對土壤污染和環境質量退化,當前迫切需要發展有機替代型農資,以扭轉化肥為主的傳統施肥方式。
高效復合肥料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秘書長陳宏坤表示,由于工業污染、過量施肥等原因,導致當前土壤環境總體質量不斷下降,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為嚴重,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之一。
土壤養分管理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王慎強說,中國近一半的糧食來自于中低產田,可以說,沒有中低產田的穩定供給,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安全,這是最新的一個定位。在人地矛盾本就突出的背景下,當前又遇到耕地瘠薄、鹽堿、酸化、板結,疊加水土流失、旱澇漬害等土壤問題。
據介紹,近二十年來,中國土壤酸化非常明顯,酸化土壤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以山東為例,境內土壤pH值下降了0.5,東北黑土地酸化現象也非常明顯。
與此同時,由于長期使用化肥導致土壤養分嚴重失衡,引發土壤連作障礙。此外,土壤鹽堿化問題也很突出。中國可利用的鹽堿地資源大概有5.5億畝,其中具備農業治理利用潛力的大概1億畝左右。有些鹽堿土壤是先天性的,在農業生產當中遇到的更多是次生鹽堿化問題,尤其設施農業中由于過量施肥導致鹽分積累。
王慎強認為,萬物土中生,土壤質量關系到“菜籃子”“米袋子”,現在土壤科學走向前臺,給肥料研發、銷售提供了新的思考。這就要適應新的變化,開發新的肥料品種,比如有機無機復合肥、功能性肥料、調理劑等,走專用化、功能化的道路。
寧夏土壤學會副理事長孫權認為,隨著我們的追求由糧食數量型增長轉向品質型增長,相應也要求以化肥為主向替代性的肥料轉變,研發推廣有機替代型的農資,比如生物有機肥、微生物復合肥等。
孫權建議,在藏糧于地戰略下,國家應該在資金配套上給予支持,通過實施補貼來擴大高端農資產品的推廣應用范圍。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