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改建城鎮和工業園區各類污水管網1535公里,全省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8%;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88.6%,減少不合理化肥施用量9.7萬噸;退出粗鋼產能433萬噸、生鐵產能50萬噸,五年任務一年完成……”1月18日晚,在“美麗江西”新聞發布會上,省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宋迪維介紹,過去一年來,省生態辦(省發改委)協調積極推動“美麗江西”建設,成效顯著。
在全國率先實現國家園林城市設區市全覆蓋
去年8月12日,中央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正式將江西列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使其成為江西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字招牌”。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在全國僅有3個,規格更高。”宋迪維坦言,在生態文明改革方面,中央賦予了試驗區更大的先行先試權,其意義不亞于經濟領域的“自貿區”。
去年,江西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取得新突破,全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達到26個,完成生態移民9.6萬人,爭取國家下達光伏扶貧計劃62萬千瓦,在全國率先實現國家園林城市設區市全覆蓋。
率先建立全境生態補償機制
“劃定保護紅線5.5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對紅線范圍內實行更加嚴格的管控措施。”宋迪維介紹,江西列入了國家空間規劃編制試點的七個省份之一,啟動了省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
“我們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全境、全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補償資金20.91億元,全國最多。”宋迪維說,在資金安排上,將水質作為主要考核因素,兼顧森林保護和水資源管理成效。對生態保護貢獻大、水質改善較好、節約用水多的地區增加資金,對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或生態破壞事件的地區扣減資金。
據了解,江西——廣東東江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正式啟動,國家及江西、廣東兩省對東江源頭補償資金將達5億元。
專項整治工業、畜禽養殖等10個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流域管理制度也走在全國前列,建立了五級河長負責制,建立網格化管理協調機制和水質惡化倒查機制。
“建立統一規范的河湖監管網絡、水資源控制指標體系和大數據平臺。”宋迪維強調,在污染治理上方面,開展了覆蓋全省的“清河行動”,對工業、畜禽養殖、農業面源等10個領域專項整治。
一年來,江西全面完成158個重點行業大氣污染限期治理項目,設區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86.2%。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完成造林面積208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00平方公里以上,創建11個國家級、66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4家、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8家。
標簽:粗鋼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