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項目副經理阿爾林·巴特爾斯介紹說:“DSE-1是我們第一次進行航跡改變的大型姿態調整操作,是OSIRIS-REx升空后的第一個里程碑。”大調姿首次使用了探測器上的主發動機,用354公斤燃料推動其速度變化達到每秒431米。來自深空網絡(DSN)的跟蹤數據證實了調姿成功,隨后遙測監控探測器的高速率下行鏈路顯示,所有子系統按預期執行。
2018年8月抵達“貝努”后,OSIRIS-REx探測器將對其進行3D拍照、繪圖,并尋找安全適宜的取樣點。如果一切順利,2020年7月,它將與“貝努”做一次5秒鐘的親密接觸,抓取一小撮大約60克的表面塵土樣本,并隨返回艙于2023年返回地球。
OSIRIS-REx探測器遠赴億萬里外“獵星”,是NASA繼“新視野”號飛越冥王星、“朱諾”號探測木星后的第三個“新疆界項目”任務,其目的是希望通過對小行星的近距離觀測和對行星樣本的分析,加深對太陽系形成及演化、地球生命起源等的了解,以及對近地空間存在的資源與威脅的認知。任務成本為8億美元,發射費用另需10億美元。
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為探測器提供全程的任務管理、系統工程及任務安全保證。洛克希德·馬丁航天系統公司建造了航天器并指導了其飛行操作。搭載的科學儀器由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以及加拿大航天局提供。科學組的成員則來自全美各大學、民間科學機構和政府科研部門。
跟隨各類探測器的“足跡”,人類雖然極大拓展了目力所及的疆界,卻仍然常常陷入迷茫——太陽系和地球究竟如何起源?演化過程中到底什么事件或要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探測小行星“貝努”顯然承載了人類踏步深空的又一個夢想,而抓取樣本并借此分析未來能否采礦的“野心”,讓人類在仰望天空的同時,多了一份腳踏實地。
(原標題:“貝努”探測器修正軌道深空“獵星”)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