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火電廠的發電小時數并不讓人感到樂觀。局部地區可能不會存在絕對的過剩。但是東部地區隨著工業的外遷、電量的輸入,不會再出現電力供不應求的局面。
作為大氣污染主要來源,火電廠的環保產業在“十二五”期間的高速增長將伴隨著火電裝機容量增長的放緩進入“新常態”。
成本難題
2014年6月27日,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下達2014年煤電機組環保改造示范項目的通知》,明確了2014年煤電機組環保改造示范項目名單,按照修訂后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火電廠煙塵排放標準是30毫克/立方米,有業內專家預計,火電環保,特別是脫硫脫銷產業將進入高速增長時期。
但事實上,我們國家從“十一五”期間就開始了脫硫改造工作,在新政策出臺后,電廠需要對脫硫設備進行二次改造;而對于脫硝而言,由于新的標準發布之前安裝脫硝機組比例很低,也就意味著在新政策出臺的兩年多時間內需將全國8億千瓦的火電機組改造完畢。
各大電廠為了完成目標,全部實現了環保改造。但是成本也順延下來。“2013年進行環保改造的時候我們進行過測算,每度電成本增加大約是2分5厘。2014年大概是2分每千瓦時。”
服役年限超過30年、且單機容量少于60萬千瓦的電廠并不鮮見。它們是中國過去十五年重工業大規模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但是現在,隨著高耗能行業在中國GDP中地位的降低,中國經濟結構的轉變和東部環境容量的限制,它們不得不一邊考慮自己的未來,一邊不計成本的進行環保改造。
當下,火電環保脫硫脫硝加除塵的組合存在“脫硫除塵一體化+脫硝催化劑加層+高頻電源改造”、“脫硫除塵一體化+脫硝催化劑加層+高頻電源改造+MGGH”、“脫硫除塵一體化+脫硝催化劑加層+高頻電源改造+濕電除塵”、“單塔雙分區脫硫除塵技術+脫硝催化劑加層+高頻電源改造+MGGH”、“單塔雙分區脫硫除塵技術+脫硝催化劑加層+高頻電源改造+濕電除塵”等多種技術路線。
然而,技術路線,實際的改造過程也面臨著許多問題。據業內人士介紹,在改造之前,不同的電廠已有的環保設施各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環保改造就不能是把一個新設備安裝上去就可以了。需要考慮節能、節約占地、實現組合效果、預留下次改造空間等等問題。
在這波緊急的環保改造運動中,暴露出我國在電廠煙氣處理技術上的不足。雖然,我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并加以利用的能力頗強,但由于缺少時間的積淀,以及排放要求的進一步提升,讓電廠越來越感受到運行環保設備的壓力。
市場增長乏力
“十二五”期間,五大發電集團旗下的環保工程公司,紛紛招兵買馬,組建自己的脫硝隊伍,或從原先脫硫事業部調派人員,或進行社會招聘。從事火電廠環保工作的企業,在這一浪潮中,都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分析人士指出,隨著火電新增裝機的大大下降,老舊機組的改造基本完成,“十二五”之后的脫硫脫硝和除塵市場,或將告別爆發式增長。
德意志銀行做出的預計是,2014年和2015年,火電行業脫硝年投資額分別達到高點的243億元和193億元,而到了2016年和2017年,這一數字將下滑為138億元和55億元。
EPC模式在電廠環保工程中也較為多見,由第三方進行設計、采購以及建設,完工后電廠自行運營。甚至出現了一些電廠自行采購設備的情況。在脫硝領域,特許經營更為少見。
脫硫系統相對獨立一些,脫硝離鍋爐太近,管理上來說脫硫容易劃開。脫硝電價也低一些,脫硝特許權經營沒脫硫做的好。實際情況是,在試水脫硫特許經營權之后,電廠根據自身情況衡量是否將環保工程交予專業公司運營。在采訪中,電廠人員表示如果實行特許經營,關鍵是是否很好地對設備運行進行監測。
在脫硝市場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脫硝過程中使用的催化劑行業也將面臨一輪洗牌。
“2012年為20萬方,到2013年底實際的投入產能超過20萬方。原來催化劑最高的時候價格在4.5萬,現在只有3萬,甚至是2萬多一方都有,整個催化劑行業我們認為也是過剩的過程,因為畢竟對脫硝催化劑來說,鈦白粉都是進口的,這種一般的壽命在3~5年,就算是2011年開始也要到2015年和2016年,而且這樣換的話每年只需要20%~30%,量不會很大。”菲達環保一位內部人士表示。
或許正因為如此,不少相關上市公司已經提早布局以應對市場的變化。對于大氣治理中另一塊細分市場——除塵來說,主營除塵的菲達環保在期待改造升級需求的同時,也在謀求轉型。也有一些火電環保企業將未來增長的目標放在了VOCs治理領域。
國金證券環保行業分析師鄔煜認為,未來隨著霧霾等倒逼火電環保標準趨嚴,市場將由目前的訂單驅動轉為技術驅動。而火電行業本身虧損比較嚴重,那么火電環保最好是由國家、企業和銀行共同出力完成對其的投入,但市場增長疲軟的背景下,火電環保產業難免會出現一輪洗牌潮。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