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房祥松等人利用LAMOSTDR2數據,基于綜合光譜的思想擬合TiO分子帶光譜特征獲取了昴星團(Pleiades)內300余顆成員星的黑子規模(覆蓋因子)。
近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房祥松等人利用LAMOSTDR2數據,基于綜合光譜的思想擬合TiO分子帶光譜特征獲取了昴星團(Pleiades)內300余顆成員星的黑子規模(覆蓋因子)。他們的研究表明年輕的晚型恒星上會存在很大規模的黑子,且其黑子規模與恒星自轉之間存在相關性,尤其是快速自轉的恒星上其黑子規模存在飽和行為。該項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2016,MNRAS,463,2494)上發表。
恒星黑子是晚型恒星光球磁活動現象的主要代表,其面積、溫度及其分布形態反映了恒星內部及光球表面的磁場強弱及其拓撲結構,在晚型恒星發電機理論研究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獲取恒星黑子參量的傳統方法(如光變曲線反演、多普勒成像等技術手段)對望遠鏡觀測時間以及觀測目標亮度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且由于僅對分布不對稱的黑子敏感因此傳統方法通常會低估恒星黑子的規模。
房祥松等人首先利用LAMOST光譜分析了一大批場星在波長7050Å附近的TiO分子帶光譜特征(TiO2、TiO5)。他們發現色球活動恒星的TiO分子吸收帶要強于相同光譜類型的場星(磁活動水平很低的恒星),這表明這些活動恒星其表面存在能產生TiO分子吸收帶的低溫區域(即黑子)。以上述場星的TiO分子帶吸收強度作為基準對目標星的相應分子帶特征進行擬合可以得到其黑子的覆蓋因子。
基于LAMOST光譜數據,房祥松等人利用上述擬合方法獲取了300余顆昴星團成員星的黑子規模,然后結合測光數據分析了黑子規模與恒星自轉、光變振幅等參量的關系。經分析,他們認為:昴星團G型成員星的黑子覆蓋因子普遍小于30%,而大部分的KM型成員星的黑子規模很大,高達40%甚至更大;恒星黑子規模與恒星轉動之間存在相關性,自轉較快的恒星黑子規模普遍大于同類型自轉較慢的恒星,但是當自轉特別快時黑子規模趨向于飽和;自轉快慢不同的恒星表面的黑子分布形態(對稱與否)不同,部分M型恒星上黑子的分布可能較為奇特(如總體黑子規模很大,但是以大量小尺度黑子的形式存在)。這些研究結果將有助于人們理解晚型恒星內部復雜的磁流體動力學過程。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