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51.7萬輛和50.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1.7%和53%,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然而,在產銷保持較高增速的同時,企業重規模增長、輕技術創新、過度依賴政府補貼等問題較為突出。圍繞如何提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1月14日至15日,在主題為“提升核心技術 創新引領發展”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7)上,與會代表就此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從導入期進入成長期
產業邁上新臺階
“從產銷規模來看,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占全年新車銷量1.8%,連續兩年在1%以上。同時,我國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也突破了100萬輛。”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說,這意味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從導入期進入成長期。
在產業規模迅速壯大的同時,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等“三電”技術水平也進步明顯。“動力電池的關鍵材料國產化進程加快,性能指標穩步提升,成本明顯降低;單體、電池包、電池管理系統等方面的安全技術研究全面推進。”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舉例說,三元正極材料的能量型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最高已經達到220瓦時/公斤,模塊比能量最高達到140瓦時/公斤,而動力電池系統價格下降到了2.5元/瓦時以下。
驅動電機技術比電池技術發展更快。“無論是共性基礎技術,如導磁硅鋼、稀土永磁材料、絕緣體材料、位置傳感器,還是芯片的集成設計和電力電子系統,都取得較大進展。”萬鋼表示,現在這些產品關鍵性能指標已達到國際水平。其中,重量比功率超過3300瓦/公斤,電池峰值效率達到97%,高效區達到80%,特別是精進雙電機“負載分配”電驅系統,已處于全球領先水平。
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加速了相關產業體系的構建。“新能源汽車帶動上下游產業投資,貫通了包括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制造
裝備等產業鏈的關鍵環節,目前我國已建立起結構完整、自主可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說,從區域上來看,我國已建成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和中原四大動力電池產業聚集區,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國。
與此相適應,企業競爭能力也得到提升。2016年,比亞迪、吉利、北汽等企業進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前十位,國產新能源客車技術水平世界領先,已銷往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實現了產品、技術、標準和服務協同“走出去”。在動力電池和電機方面,福建寧德時代、上海精進電動,都成為全球知名的乘用車零部件供應商。
此外,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也在穩步推進。苗圩表示,現在包括國企、民企都在積極地參與商業模式創新,眾籌建樁、“互聯網+”等創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公共場所、單位內部、居民小區、高速公路邊,充電設施建設全面推進。2016年全國新建的公共充電樁達到10萬個以上,這一數字是2015年的10倍。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充電服務網絡已初步實現規模化運營。
破解大而不強難題
關鍵技術亟待突破
盡管產業規模已躍居全球第一,各方面進步也有目共睹,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基礎并不牢,國際競爭力也還不強,這是不爭的事實。隨著產業按下“快進鍵”,一些新的問題也在不斷浮現。
“我們動力電池的核心技術還沒有實現革命性突破,其性能還需要大幅度提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加快推進。”苗圩不無憂慮地指出,新能源汽車作為新興產業,社會各界參與熱情高,推動了一大批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企業進行項目建設,但在新能源客車、貨車領域,目前已經出現結構性過剩苗頭,動力電池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的問題也在進一步加劇,需要引起企業警惕。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表示,由于準入和監管體系還不完善,享受補貼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和產品良莠不齊,部分企業過度依賴補貼政策,提質降價的動力不足,“個別企業甚至不能誠信守法經營,擾亂了市場秩序”。
“當前國內企業間的競爭只是一場序幕,國際化競爭來臨之時才是真正的考驗。中國的企業必須冷靜地看到,產銷規模大,并不等于競爭能力強。我們與國外先進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比如,技術基礎薄弱、原始創新能力低、核心技術欠缺、品牌影響力不足等。”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認為,一些帶有文化色彩的軟實力,更需要持之以恒的積累,遠非“一日之功”。
歐陽明高也坦言,現在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確實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包括基礎設施、整車能效,以及動力電池成本、重量、安全等,但這并非沒有解決辦法。在他看來,“只要我們以電動化為核心,將輕量化、智能化與其相結合,實施一系列技術創新,產品是有競爭力的”。事實上,這也是“十三五”期間我國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的戰略目標。
衡量企業創新能力強弱的重要指標,就是看其是否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表示,新能源汽車產業最核心技術當然是“三電”,但是隨著汽車電動化、輕量化與智能化的融合發展,現在包括充電和蓄能技術、激光雷達,以及輕量化的新材料、石墨和鋰等上游關鍵技術與資源也是企業需要掌握的,“這些技術和資源已日益成為車企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立足的必需品,再難也必須干好!”
“在政策的導入期,就我所了解,大部分電動車用戶,很大程度上是緣于牌照受限,很少是出于節能減排這一目的而購買電動車的。如果補貼下降甚至取消后,就是市場導向了,這就需要用戶來投票,而用戶永遠都只會為更好的體驗買單。”蔚來汽車創始人兼董事長李斌認為,電動汽車用戶痛點的解決,除了靠技術進步,還需要靠商業模式創新,這就需要企業“從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創新的方向,以及如何創新更有效”。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