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過后,南方山區的農田里一片寂靜,舉目四望,沒有了青草綠稻的遮擋,多年生產累積下的農資包裝廢棄物污染觸目驚心。水溝里,農藥瓶凌亂散布,田埂旁,沒有燒完的塑料秧盤隨意堆積,大風突起,一小堆除草劑的袋子被卷上天,空中飄來一股奇怪的氣味。
“一個種糧大縣每年使用秧盤上千萬個,農藥瓶子袋子幾百萬個,不少都扔在田間地頭,成為污染‘炸彈’!”近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湖南等農業大省采訪時,許多干部群眾反映,化肥、農藥、農膜、秧盤等農資新品種層出不窮,利于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同時,也增加了大量農資包裝廢棄物。由于多地回收體系不健全,諸如舊秧盤、農藥瓶、農藥袋等被大量丟棄在田間地頭,導致農田污染日趨復雜化,舊污未全去,新污又到來,令人心憂。
農資升級 效率提高
正值南方農民儲備春耕農資的階段,說起農資供應,湖南衡陽縣的種糧大戶劉翠清認為,過去農資品種單一,供應常常短缺,如今這些問題一去不復返,農資供應充足,而且農資升級,新品種越來越多,給農業生產帶來了便利。
他介紹說,以育秧為例,以前要么在大田里直接播種,要么在秧田育秧后,移栽到大田里手工插秧。大田直播雖然省時省力,但禾苗不夠茁壯,一遇到“倒春寒”“寒露風”,會導致禾苗大面積凍死。秧田育秧能提高禾苗成活率,但方法太過傳統落后,費時費力。這幾年,秧盤被推廣普及,育秧過程不再那么繁瑣,秧苗質量也有保證,成活率大為提高,還方便進行機插秧和拋秧,節省了很多人力。
與過去相比,農藥的品種也越來越多。在湘潭市的農資市場,經銷商彭建來生動地說,以前農藥品種單一,毒性偏大,農民打藥殺蟲的思路近似于“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近年來,這一錯誤思路逐漸得到扭轉,根據病蟲害的種類,農藥品種也出現了細分,總體分為殺蟲劑、殺菌劑、殺螨劑、殺線蟲劑、殺鼠劑、除草劑、脫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類別。
彭建來告訴記者,每一類農藥又細分為很多品種,現在市場上常見的農藥品種大概有100多種,農藥品種細化,農民打藥更有針對性,殺蟲效率更高,農藥殘留也更少。
隨著各類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塑料膜也在大量進入農業生產領域,有的成為地膜,有的成為大棚膜,廣受農民歡迎。湘潭縣的種糧大戶胡孝成告訴記者,地膜可以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溫度,防止部分害蟲和微生物侵襲農作物,大棚能種出反季節蔬菜,從經濟效益來看,這些農資帶來一筆漂亮的經濟賬。
舊污未去 新污又來
經濟賬雖然漂亮,不過,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許多基層干部和農民也算了一筆環保賬。他們反映,隨著農資種類增加,農資使用量增加,農資包裝廢棄物也在激增,帶來嚴重的污染問題,對原本就很脆弱的農田生態系統造成了進一步破壞。
農藥包裝的污染雖然是老問題,但依然令人心驚。南方多個種糧大縣的農業干部算了一筆詳細賬:籠統而言,單個糧食生產大縣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約為100萬畝,按照南方農民的傳統打藥習慣,每畝田每季至少使用各類農藥約3瓶(袋),因此,一年產生的廢棄農藥瓶子、袋子就有300萬個之多。這一筆賬如果擴大到一個省乃至全國,其結果令人憂慮。
作為農資“新軍”,秧盤帶來的污染隱蔽而巨大。多名種糧大戶告訴記者,保守估計,一畝大田要用50個秧盤,考慮秧盤的普及率、雙季稻等因素,單個糧食生產大縣一年使用的秧盤不少于1200萬個。此外,每個秧盤一般能連續使用兩年,因此,單個糧食生產大縣每年廢棄的秧盤高達600萬個。
很多農業干部反映,使用兩年的秧盤一旦不再具有使用價值,不少都是被丟棄在田間地頭,很少有回收處理。有環保人士曾在洞庭湖區等地做過抽樣調查,他們發現在處理農藥包裝瓶或包裝袋時,約90%的農民會選擇丟棄在田埂、水渠、小河等地,只有一小部分的人會把它們帶回村莊,進行焚燒等相關處理。很多農業科技人員告訴記者,這些農資廢棄物在田間地頭很難自然降解,處理難度很大。湘潭市種糧戶彭三華告訴記者,秧盤是回收塑料制作的,很難點燃,還要倒上柴油燒。“燒起來有很濃的黑煙,氣味也很臭,對空氣污染很大。”
多名基層農業干部測算,按一個秧盤重量約為50克計算,一個糧食大縣每年丟棄的秧盤總重量達30萬公斤,即300噸,相當于5個火車車皮。這些丟棄在田邊或水溝里的農資廢棄物,導致大量氮、磷、農藥、重金屬等物質被帶入水體,滲入土壤,日積月累下的污染,對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危害。
回收困難 如何重建?
在一次公開會議上,農業部一位副部長曾表示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我國最大的面源污染產業。記者在基層調查,如今散落在農田、地頭、河流、池塘邊等處的農資廢棄物,構成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污染源,分布具有廣泛性和隨意性,屬于典型的農業面源污染。
2015年,環保部發布了《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對農藥包裝廢棄物的責任劃分、懲罰措施、回收體系建設等內容都有明確表述。例如提出了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堅持誰生產誰負責、誰銷售誰回收、誰使用誰交回的原則;農藥生產企業(含農藥進口企業)負責其農藥產品的包裝廢棄物的回收處理;農藥經銷者負責所銷售農藥的包裝廢棄物的收集與暫存;農藥使用者應當及時將農藥包裝廢棄物交回經銷者,不得隨意丟棄。
不過,這些政策能否在基層得到落實,很多干部群眾仍存疑慮。記者此前采訪發現,在一些“美麗鄉村”、城鄉衛生統籌建設的試點村莊,對農資廢棄物回收早已做過探索,但遇到了很多難題。這些試點村想了很多辦法,還是很難發動群眾主動參與回收。一名干部告訴記者,“老百姓現在不缺那點錢,而且覺得那是撿垃圾,沒有面子!”在一些試點村,迫于上級考核壓力,最后甚至淪為“村干部上門收垃圾,下田撿垃圾”,導致村干部怨聲載道。
湖南省農業部門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多年前,農村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相對健全,供銷社所屬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能正常運轉,農民也愿意把農藥瓶等積攢起來,去換一些零花錢。但是,這一回收系統在多地已經成為“僵尸”,不少企業甚至完全停止運轉,如今要重建起來,難度極大。同時,農村社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多數農民心態今昔差別巨大,不愿意為了一點零花錢,去撿拾積攢農藥瓶等,以何種方式激勵、督促他們參與回收,目前仍需多方合力探尋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