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我們都是靠天吃飯。”1月4日,江蘇新沂市新店鎮紅旗村村民葛修強對記者說,自打村里建成了小氣候觀測站后,對大風、暴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的防御能力增強了。
在紅旗村糧食種植園區,眼前的農田方方正正,耕道灌渠直通田間。村民李彩平告訴記者,去年7月下旬下了場大暴雨,小氣候站精準預報,村民們及時提前應對,避免了損失,小氣候觀測站給農業生產增添了“新利器”,農作物穩產高產有了保障。
“氣象服務創新,首先必須思路創新。農田小氣候觀測站提供的氣象監測預警服務,有利于提高廣大農民對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加快新品種的推廣速度,減少盲目投入,切實提高經濟效益。”新沂市氣象局局長王靜介紹,去年11月1日,江蘇省首個高標準農田小氣候觀測站在新沂市邵店、時集鎮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正式投入運行。
“高標準農田小氣候觀測站總共項目觀測有21項,觀測項目完全采取新的技術,實現了自動化,365天數據資料都是連續觀測和記錄的。”新沂市氣象應急保障小組專家盧紀好對記者說,該站通過數據采集系統、溫濕度分采集系統、地溫分采集系統、輻射分采集系統、土壤水分傳感器、蟲情測報燈等設備,構建實時自動化監測系統,以便因時制宜地開展農耕工作。
“觀測站可以實時監測棚內的多種環境條件,并幫助農戶合理安排生產,做到趨利避害。”盧紀好介紹說,比如,觀測站一旦監測到棚內氣溫、濕度等數據超過臨界閾值,就會及時提醒農戶采取通風、排濕等應對措施。
記者了解到,市氣象局還推行“貼身+便捷”的服務模式,為特色農業發展建立易操作、開放式的服務平臺,開展“點對點”、“面對面”服務,通過專人負責、專項方案為時集、高流等地種桃大戶提供精準氣象服務平臺,全程為新沂水蜜桃生產提供跟蹤服務,提供科學依據。去年4月上旬,時集小青山的小氣候觀測站,經過對比、觀測、分析,準確預報花期時間,及時提醒果農授粉,進一步提高桃樹的授粉率。2016年,這里的桃農的收益較上年提高了10%。
截至目前,新沂市共建17個多要素氣象自動觀測站、2個土壤水分站、22塊氣象預警顯示屏,全市氣象信息員420余名,分別由各鎮村農機員、農技員、農協員、保險協理員等人員組成,還在現代農業示范區、特色農產品加工集中區、萬畝稻田種植區、駱馬湖畔等處建成了多個各具特色的氣象服務示范點,達到災害監視預警服務、氣象信息傳輸和天氣預報發布全覆蓋。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