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在糧食增產中貢獻率達40%以上(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報告),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肥料品種少,肥料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15-30個百分點,傳統生產工藝過程能耗高、污染嚴重,嚴重制約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而新型復混肥養分全面、肥效顯著,便于科學配肥和機械化施肥,是世界肥料發展的主流趨勢。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武志杰團隊與史丹利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單位聯合,針對復混肥生產過程存在的技術難題和我國農業對肥料品種的需求,歷時十余年攻關,發明了高塔熔體造粒工藝和生產技術體系,創制出高塔型穩定性長效類、脲醛類和腐植酸類三大系列新型肥料產品,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工程化與應用。
該項成果共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47件;建成生產線11條,創制出的系列新型肥料產品,近三年累計實現新增銷售額139.3億元,新增利潤9.48億元。生產工藝與團粒法相比,能耗降低50%,三年可節約標煤69萬噸,節本增效4.8億元,無廢水廢渣排放,廢氣排放減少60%,為國家產業政策所倡導的綠色生產工藝,整體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技術已在國內推廣應用110套,實際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約占全國復混肥產量的20%;近三年產品應用于4.5億畝耕地,為農民創造效益270億元,肥料利用率平均提高10.2%,取得顯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新型肥料品種的開發適應了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為我國農用肥料功能化、多樣化、減量化施肥提供了有力保障,為提高我國肥料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實現化肥生產強國做出了創新性貢獻。
基于此項發明成果申報的“基于高塔熔體造粒關鍵技術的生產體系構建與新型肥料產品創制”獲得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