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智能穿戴設備攻占市場,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等智能產品的出現,賺足了眼球,吸引眾多廠商蜂擁而至。但在剛過去的一年里,智能穿戴設備行業的市場表現有些不盡如人意。
三年前,以谷歌眼鏡為首的可穿戴設備,拉開了可穿戴行業大幕,各式各樣的可穿戴設備成為眾多企業的創新項目,一時間資本追逐,用盛宴來形容毫不夸張,從參與企業的數量,到資本熱潮,使得可穿戴行業異常膨脹。
在被不少人視為VR元年的2016年,可穿戴設備行業涌現了宏達電Vive、Oculus Rift與索尼PSVR等許多令人激動的新鮮事物,市場也對VR產品充滿期待,認為這些產品的推出能帶來智能穿戴設備市場或小或大的爆發。
但人算不如天算,可穿戴產品曾被認為是超越智能手機的黑馬,但顯然,這匹黑馬暫時跑得有點累,需要歇歇。智能穿戴設備沒能迎來市場期待的火熱,智能手表更是出現了斷崖式下滑,寒冬席卷,智能穿戴設備正遭遇“成長的煩惱”。
時至今日,沒有一款產品能進入大眾消費行列,除以健康為主導的智能手環以外,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曇花一現,整個行業進入衰退和迷茫階段。MOTO360暫停產品更新,三星智能手表也是雷聲大雨點小,Apple Watch的銷量也是一再下滑,一切都仿佛在預示著可穿戴行業的死訊。
在今年的CES消費電子展上,可以明顯感覺到傳統手環、智能手表的勢頭銳減,廠商們變得更加理智。雖然蘋果仍“嘴硬”說Apple Watch賣得好著呢,但你可能已經發現,身邊朋友的手環神馬的慢慢都不知道哪去了;紐約時裝周上那些LED潮服?抱歉只是T臺專屬品,沒人敢穿;各種智能運動服、襪子,上面還都有個凸起的數據發送器,你能保證你穿幾天?
不過,這都不能阻擋可穿戴產品成為趨勢,因為這是人們的終極理想。事實上,智能手表的市場需要依然還在,雖然在功能性上跟手機相仿,但它的便利性是手機無法取代的,特別是在兒童、老年人、特殊人群及運動人群中,對智能手表的需求頗為饑渴。
在對智能手表需求最為饑渴的兒童、老年人、特殊人群及運動人群中,其最大的需求痛點是什么?大體而言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功耗、其二是便攜,最后則是網絡的覆蓋連接。于是,謀求轉型就是智能手環廠商的無奈之舉。最為簡單的方法就是從智能手環發展到智能手表,也就是俗稱的迭代。如同MP3取代了CD機,智能手機取代了呼機手機商務通一樣,智能手表取代智能手環的大勢是不可逆轉的。當蘋果都宣布進軍智能手表領域的時候,智能手環的所能存活的時間就正式開啟了倒計時。
但并不是說所有的智能手環廠商都已成為昨日黃花,起碼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有幾家廠商活得還算滋潤。不管怎樣,在消費電子更新速度愈發加速的這個時間點上,智能手環已經被智能手表逼上了絕路,但逐漸繼承了運動功能的智能手機,會不會是智能手表的下一個攔路虎,誰也說不好。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前赴后繼,才讓智能可穿戴設備更令人期待,未來會衍生出什么形態的全新產品,又會有怎樣不同的玩法誕生,這才是最奇妙的。
(來源:中國智能制造網)(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