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份名為《保持美國在半導體行業長期領導地位》的報告掀起了半導體行業一場巨大風浪。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開火”著實引起了各方關注,而中國芯片產業能否借此擺脫對西方依賴,真正獨立呢?
2017年1月份,白宮科學與技術政策辦公室向總統奧巴馬提交了一份名為《保持美國在半導體行業長期領導地位》的報告。報告稱,中國的芯片業已經對美國的企業和國家安全造成威脅,建議對中國的芯片產業進行更加嚴密的審查。
此次報告中,委員會為美國政府的市場干預做了辯護。該報告認為,全球芯片市場“從來都不是一個完全的自由市場”,其科研一直受政府和學術界推動,并往往是國家產業政策的焦點。“沒有任何一句可以說單憑市場力量能有最好結果,尤其是在其它國家推出大規模產業政策的時候。”該報告寫道。
此次報告中,委員會為美國政府的市場干預做了辯護。該報告認為,全球芯片市場“從來都不是一個完全的自由市場”,其科研一直受政府和學術界推動,并往往是國家產業政策的焦點。“沒有任何一句可以說單憑市場力量能有最好結果,尤其是在其它國家推出大規模產業政策的時候。”該報告寫道。
實際上,早在本報告正式發布以前,美國已經開始了對中國芯片業發展的“圍剿”。據報道,2016年德國半導體工業設備制造企業愛思強公司公告,德國經濟部決定撤銷此前針對中國福建宏芯基金并購愛思強公司一案頒發的“無危害證明”,并對該并購案開啟審查程序。
另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根據一份買家聲明,中國收購德國愛思強的交易在周四以失敗告終,此前一周美國總統奧巴馬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了這筆交易。中國收購一家德國企業卻被美國否決,美國在半導體領域對中國的敵意可見一斑。
為何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持如此大的敵意?原因無非兩個方面,一是源于自身產業的困頓,二是源于中國半導體的日益崛起。
“摩爾定律”提出半個世紀之后,正走向衰竭。價格升情況下,集成電路的原件集成數量翻倍的速度正從過去的18至24個月延長至約30個月,這意味著芯片性能提升的速度在放緩。這對于美國半導體而言并不是好消息。
其次,報告稱中國正在大舉投資芯片行業,借“斯諾登事件”推出“自主可控”政策,推動國內技術進步。該報告認為,現階段,中國的芯片產業仍然落后,以銷售額計,中國還沒有一家芯片企業躋身全球前20。但該報告認為,在技術創新放緩的背景下,中國有機會通過產業政策,縮小與美國的技術差距,再通過更低的價格取而代之。
報告指出,中國在過去10年間在半導體行業至少投入了1500億美元,以圖獲得在全球半導體行業中的領先地位。但目前這種行業政策導向已經開始影響美國半導體行業的創新和市場份額,甚至開始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
正如報告所言,近幾年中國半導體的日漸強大是事實,但作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中國的逆差數額也非常巨大。在貨物貿易中,中國逆差最大的產品是什么?答案不是從地里面挖出來的石油,而是集成電路
據權威機構統計,從2009年到2016年這8年時間(2016年為前11個月數據),中國在集成電路上的逆差高達約1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9萬億元。2015年,中國的集成電路自給率僅27%左右。
近幾年來,為了徹底擺脫信息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從根本上解決計算機及網絡信息安全隱患問題,國家加大了相關領域的科研投入,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
其中,信息技術列為《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的重大項目,處理器和操作系統等計算機關鍵軟硬件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的“核高基”重大科技專項給予支持。此外,國家制定了《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中國制造2025》等相關政策和發展規劃。
在政策的助推下,中國半導體產業何時能擺脫“依賴癥”仍須時間來檢驗。雖說美國的一再“開火”確實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這一影響并不一定全是消極的,從另一角度看,在美國政策的步步緊逼下,中國芯片產業有望加速獨立自主的步伐,真正成為芯片強國。
(來源:中國智能制造網)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