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保部消息,截至1月6日,最新調度結果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陜西省共有60個城市啟動重污染天氣黃色及以上預警,其中31個城市維持紅色預警,21個城市維持橙色預警,8個城市維持黃色預警。
霧霾來襲,燃煤發電廠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不過,《中國企業報》記者在對北京清新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兼營銷總監王月淼的采訪中了解到,經過一次次的提高排放標準,如今火電行業對霧霾的“貢獻率”已經越來越低了。
非常規污染物尚需控制
據了解,中國火電廠執行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已是“史上最嚴”、“世界最嚴”。王月淼直言,就目前技術而言,完全實現零排放尚不大可能,但是超低排放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相關技術也已是世界領先。由于火電企業多為國企、央企,資金和執行力都已不再是難題,加之近年來政府在減排政策上的支持和燃煤電廠面臨的去煤化壓力,火電行業的超低排放成為必然選擇。
2014年,我國開始實行超低排放試點;2015年底,實現全面推進。王月淼告訴記者,“經過兩年多的超低排放實踐,使得火電行業的減排績效進一步提高,火電常規污染物對霧霾的‘貢獻率’已經降到更低水平。”
那么就燃煤而言,對大氣影響最多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哪呢?王月淼分析稱,基本有3個途徑:一是電力行業相對少量常規污染物及非常規污染物的排放,二是非電行業的自備燃煤鍋爐污染物排放,三是散燒燃煤的排放。
對于電力企業而言,雖然通過應用超低排放設施,減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的排放,但是像三氧化硫、重金屬汞、VOC等非常規污染物目前還不作為主要的污染源控制。中國科學院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朱廷鈺日前在一峰會上提出,電力行業根據燃煤的煤種不同,燃燒以后一般會出現0.5%—2%的三氧化硫,而三氧化硫對環境的危害遠遠高于二氧化硫。朱廷鈺認為,煤電行業三氧化硫協同控制、催化劑吸附重金屬將成為發展方向。
但是最引人關注的還是非電力行業,朱廷鈺坦言,電力煙氣治理是環保的龍頭,但非電行業面臨的環保壓力比電力行業還要嚴重。
王月淼表示,像水泥、鋼鐵、有色金屬、玻璃等行業,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力度顯然比電力行業弱得多,因此這部分污染排放對大氣的影響更加嚴重。而這些行業,一方面企業的經濟效益普遍不是很好,國家也沒有相應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成熟可用的減排技術相對不足;再加上產能的壓力,排污企業在減排方面大多力不從心。
多管齊下方顯成效
事實上,非電力行業排放問題已逐漸顯現。朱廷鈺舉例說,以業界最為關注的鋼鐵行業為例,現在熱議的是燒結機產生的污染,因為鋼鐵業20%的顆粒物、70%的二氧化硫、90%的大氣二惡英均來自燒結機。但這只是一方面,鋼鐵行業在焦爐、鐵合金、轉爐等各個工序都會產生污染物,減排技術又無法“聯合作戰”,就形成了比煤電行業更嚴重的污染,因此加強鋼鐵行業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勢在必行。
王月淼認為,在燒結機方面,燃煤電站煙氣和工業燒結機煙氣有很大不同,二次技術開發很有必要,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在技術和設計兩方面進行重新技術創新,不能“照搬”電廠模式,這也正是需要政策支持的落腳點。因此,要想在技術上實現突破,現階段則需要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推動。
再有就是健全監督機制。王月淼提出,相比煤電的嚴控,非電行業的排放標準,有些是很寬泛的,這就需要相關排放指標的完善。朱廷鈺提出,下一步首先要實現所有燃煤的超低排放,主要污染物縮減50%以上。另外,煤電行業要實現“超超低排放”,也就是說要把超低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再削減50%。像最近業內熱議的“排污許可制”、“環保稅法”這樣的政策也可倒逼排污企業加大技術投入。只有多管齊下,才能使行業可持續發展達到新的高度。
政策補貼急需跟進
大型企業減排的同時,政府也不能忽視對民間散戶用煤的管控,同時對其能源需求以及價格關切也不能無視。從國家能源結構來看,煤炭資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會主宰能源市場,清潔能源大規模普及還在過程中。
近年來,國家煤質改良、煤改電等清潔用煤的政策在京津冀郊區的實施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減排效果。但是依然有頂風作案的現象出現,而且關鍵是同一地區,燃煤電廠實現了超低排放,而散戶偷排依舊,這樣環境不但沒有得到改善,而且也打擊企業實現超低排放的積極性。
面對這一窘境,王月淼分析稱,首先,發展光伏、風電等新能源是一定要做的,這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和碳減排的需要。但是,以煤為主的資源稟賦決定了較長一個時期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不會發生質的變化。面對這樣的現實,更急迫的還是努力加大煤電的占比,盡可能減少散燒煤,畢竟燃煤電廠的節能減排技術成熟,污染物排放可控。同時,繼續加大燃煤電廠的環保技術進步,進一步減少和控制常規和非常規污染物的排放總量。
記者在對北京的一些高校調研中了解到,幾年前都是自建鍋爐供暖,結果污染物沒少排,暖氣卻不熱,同學老師沒有不吐槽的。但最近幾年,高校通過煤改電以及引入北京市政供暖管網,拆除了校園中的黑煙囪,供暖效果大大提升。王月淼分析指出,像這樣的事情還得政府領著做,老百姓棄煤最關心的還是成本。現在國民環保意識那么強,如果政府有針對性的給予一些電價優惠或補貼,老百姓肯定愿意扔掉家里的煤爐,中小企業也是如此,這樣一來散煤少了,煤電比例增加了,污染也就得到了控制。當然,要疏堵結合,一方面鼓勵,另一方面要監管,加大懲處力度,才能達到最終目標。
2017年將迎來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大考,污染防治重在能源結構的變革。目前中國清潔能源占比僅為發達國家的1/3到1/4,但在提高占比的過程中,傳統能源的減排依然不可放松,尤其是非電領域,它們當中許多企業是地方經濟支柱,如何在這場污染防治的大戰中保住就業,非電行業燃煤污染控制將成為未來發展方向。而各地煤改電等政策措施,將加大電力產能需求,使燃煤發電廠面臨新的減排壓力,新能源產業也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