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材料及應用超導研究中心在研究員李來風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周遠的帶領下,在我國超導和低溫物理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洪朝生和材料科學家、兩院院士師昌緒的倡議下,依托國家重大科研裝備專項“大型低溫制冷設備研制”和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先進高場磁體及低溫特性研究”項目,在航天低溫推進劑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下,建立起國際高水平的低溫物性實驗平臺。該平臺通過了ITER組織的嚴格苛刻的國際評審與現場考核,成為國際上三家(另外兩家為日本的JAEA和德國的KIT)具備國際獨立實驗資質的平臺之一,承接并圓滿完成了ITER磁體及饋線系統相關材料低溫實驗任務,并于近日通過了ITER專項的項目評審,得到項目驗收專家組的高度評價,為我國受控磁約束聚變能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在實驗能力不斷規范和完善的同時,該中心基礎科研能力也得到提升。借助于低溫實驗技術,該中心在反常熱膨脹材料、熱電材料、低溫絕緣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發表多篇文章(Adv. Fun. Mater., 2016,26,6025;Appl. Phys. Lett., 2016 109, 042102;Phys. Chem. Chem. Phys., 2016, 18, 20276等)。與此同時,該中心的學科交流也日益廣泛。北京科技大學教授邢獻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聰、理化所人工晶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林哲帥等研究團隊與該中心密切合作,借助該中心變溫XRD (能夠進行13K-1500K范圍內晶體結構的X射線衍射譜測量)、PPMS(能夠進行0.05-400K 范圍內的材料磁,電,熱性能測量)、低溫力學等實驗條件,系統研究了氟化鈧體系、錳氮化合物體系、硼酸鹽體系等材料的反常物理性能,合作發表多篇學術論文(J. Am. Chem. Soc., 2016, 138, 14530.;Appl. Phys. Lett., 2016 109, 181901;Adv. Mater., 2016, 28, 7936;Adv. Mater., 2015, 27, 4851;Chem. Mater., 2015, 27, 2495;Chem. Comm., 2014, 50, 13499等)。此外,在我國長征5號運載火箭、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中航集團飛機螺旋槳等國家重大工程所涉及的材料中,都有該中心提供的低溫實驗數據保駕護航。
據悉,低溫材料及應用超導研究中心將繼續發揮國家級低溫物性計量認證機構的平臺優勢,整合多層次資源,進一步提高我國低溫物性實驗水平,幫助科研院所積極應對實驗難題,為質量強國提供更加堅實的技術保障。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