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指出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嚴格環保執法。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實行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規劃還指出,我國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需明確發展目標,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基于此,我們對新的水環境監測系統提出了解讀與暢想——“天地一體化”水環境監測系統。
“天地一體化”,打破傳統水環境監測的新技術 “天”,顧名思義,由衛星等鄰近空間飛行器作為主要節點組成的天基環境監測網,包括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對地監測系統、跟蹤與數據中繼系統等。“地”,由地面站網絡、衛星應用專網和互聯網等共同組成的地球表面監測網,包括指控中心、無人機同步采集中心(截止現在,無現成品)、自動連續監測系統、地面傳輸網、陸基監測站等功能系統。“天地一體化”水環境監測指天基不同波段遙感圖片與地基同步實測數據相結合,實現天地聯合監測,預防環境污染、生態變化、災害監測,有利于及時預警、評估及應急救助等,達到任意時空監測的目的。 自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隨著衛星遙感技術的日益成熟,大范圍、全天候的實時動態優勢,為水環境監測建立了穩定的數據保障,有效彌補了地面常規監測費用高,監測站點分散,缺乏時空連續性,難以全面、及時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及其發展趨勢的不足,為建立“天地一體化”的環境保護技術支撐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完善環境污染、生態變化以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評估、應急救助指揮體系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如正在謀劃興建的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將增加環境遙感圖片的實時性,在靜止軌道水色衛星(GOCI)遙感的基礎原理上整合更多閑置單一的衛星用于監測。 目前,在利用天基系統進行水環境監測方面,國內外技術發展水平相當,如國外將天基系統用于地下水監測、水環境監測;國內科研界一直有呼吁并著手進行天地聯合全方位水質監測,也對地下水與表層水進行了3D可視化模型研究。 我國傳統的水環境監測與估算方法必須依賴于隨船采樣,全局性、時效性較差,監測成本相對較高,無法完全滿足環境保護發展規劃的需要。衛星遙感具有能夠快速獲取實時的、速度快、大尺度的、全面動態的水環境參數數據,因此衛星遙感日益成為大尺度水環境監測的重要手段。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