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湖泊水庫內源磷污染的重要性已在國內外學者中達成共識,而原位鈍化技術是一種優先考慮的方法。原位鈍化技術典型的理論基礎是:利用鈍化劑控制沉積物內源磷釋放,進而降低上覆水體中生物可利用磷,抑制藍藻生長。根據該思路,原位鈍化技術成功應用的例子在國際上已有報道,例如對荷蘭Rauwbraken湖和De Kuil湖的修復。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原位鈍化技術并未能有效控制水體富營養化,從而對鈍化技術的實用性存在一定程度爭議。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江和龍課題組的王昌輝等研究人員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即是探究原位鈍化技術潛在的不確定性。在明確常見理化因子(有機質、老化作用等)對鈍化技術的有效性無實質性影響后,根據國際上關于各種鈍化劑的研究報道,進行綜述研究,發現原位鈍化技術的應用缺少有關“鈍化劑影響湖泊中生物可利用磷特征”的理論基礎。在該科學背景下,進一步開展了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常用鈍化劑(給水廠鐵鋁泥和鑭改性膨潤土)對沉積物中藍藻可利用磷的削減率低于58%,盡管該技術對沉積物中磷釋放潛力抑制率高于75%;浮游藻類仍可以利用沉積物中部分NH4Cl、BD、NaOH和HCl可提取磷,而目前文獻報道的鈍化劑控磷主要機制是將沉積物中NH4Cl和BD可提轉化為NaOH或HCl可提取磷。此外,研究還表明藍藻沉降會通過改變系統pH、有機質和溶氧等環境條件,降低固磷劑固磷效率,進而削弱原位鈍化技術的效果。因此,在光照限制不顯著的淺水富營養化湖泊中(如沉積物易懸浮),浮游生物可能會直接利用沉積物中磷進行生長;依靠現有原位鈍化技術控磷來實現淺水湖泊藍藻滋生的抑制有不確定性。因此,淺水湖泊內源磷污染控制應考慮沉積物中生物有效磷。
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江蘇省青年基金和中科院創新交叉團隊等項目的資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Water Research、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等期刊上,研究為湖泊內源污染控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