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于2016年12月27日 07:25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王輝耀
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躍升全球第二,并首次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對美投資首次超過美國對華投資。隨著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赴海外投資主體、投資領域和投資目的地愈發多元化。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企業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中邁入了一個新階段。
當前正值中國企業大舉“走出去”的黃金時期,CCG作為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的觀察者、研究者和推動者,持續跟進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進程。繼2014和2015年之后,今年我再次主編了《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2016)》藍皮書中,在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以期從多方面對中國企業全球化過程進行研究。研究發現,中國企業迎來了對外投資的“黃金期”,并呈現出諸多新的特點,形成了全球化發展的新格局。
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強勁復蘇,國際投資政策趨于自由化與便利化
2015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入量強勁復蘇,達到1.7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8%,達到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跨國并購金額從2014年的4320億美元增至7210億美元,增長幅度高達67%,成為復蘇反彈的主要牽動力。
同時,國際投資政策向著自由化與便利化的方向發展,直接促進全球對外直接投資。2015年共有46個國家出臺了96項涉及外商投資政策方面的法律法規,其中自由化與便利化政策數量71項,相比2014年增長了51%。亞洲新興經濟體在推動自由化與便利化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實現歷史性突破,流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二,并首次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1456.7億美元,同比增長18.3%,首次位列全球第二。美國和日本分別為全球第一和第三。其中非金融類為1214.2億美元,同比增長13.3%,金融類為242.5億美元,同比增長52.3%。
2015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356億美元。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超過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0.7億美元。對外投資首超吸引外資,中國開始步入資本凈輸出階段,首次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中國企業迎來對外投資“黃金期”
自2005年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連續10年持續增長,2015年達到了1456.7億美元,是2005年的13倍多。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時機與環境利好,是對外投資增長的主要因素。首先是一系列的政策開放釋放了企業海外投資的潛在活力。其次是在資金面支持方面,2015年下半年中國放松貨幣政策,信貸與社融投放總體保持在較高水平,實體經濟資金面整體趨于寬松。
根據中國商務部數據,2016年前9個月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總額為1342億美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1214.2億美元。因此,今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將再創新高。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中國企業投資亞、歐及北美地區較多,對美國投資熱情不減
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對海外投資案例的分析,2015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亞、歐及北美地區。從單個國別來看,中國企業對美國投資熱情不減。2015年,不乏中國企業大手筆地并購美國企業的案例。例如,復星集團以近25億美元收購美國保險巨頭Ironshore Inc,安邦保險以19.5億美元收購紐約華爾道夫地標性酒店等。進入2016年,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依然熱情高漲,1月份,萬達以35億美元收購傳奇影業公司;2月份,阿里巴巴入股美國團購鼻祖Groupon;6月份,海爾以55.8億美元并購美國通用電器公司。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領域愈發多元化,地產、高端
制造業、文化產業等備受青睞。
中國對美直接投資首次超過美國對華投資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和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NCUSCR)聯合舉辦“中美雙邊直接投資25年”研討會,發布了《中美雙邊直接投資25年全景圖》。根據此次研討會發布的數據,2015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首次超過美國對華投資。從國別角度來說,美國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最大目的國。從中美間相互投資的領域來看,中國在美投資主要集中于能源、房地產及酒店、信息通訊科技等方面,美國在華投資主要集中在信息通訊科技、化學品及金屬、能源等方面。
跨國并購不斷攀升,綠地投資顯著增長
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對2000年~2016年上半年間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案例的分析,跨國并購案例占總案例數的八成以上,可見跨國并購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方式。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主要是為了獲得資源、技術、品牌和市場渠道。相對于跨國并購,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綠地投資數目相對較少,但是投資金額超過海外并購金額,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企業選擇在欠發達或是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以獲得原材料和勞動力。
企業參與境外經貿區建設,打造海外投資的大平臺
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積極參與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 ,形成了企業集群式海外投資的重要平臺和中國企業品牌國際化宣傳的重要載體。2015年中國企業在建境外經貿合作區75個,其中53個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通過考核的13 個合作區中,10 個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例如,泰中羅勇工業園的中策橡膠集團項目,總投資150億泰銖,是目前中國
制造業對泰投資的最大項目。再如,吉海農業有限公司進入贊中經貿合作區,截至2015年已投資2500萬美元,在贊比亞建設食用菌工廠、吉林農業產業示范園等項目。
企業積極參與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建設,已成為促進中國與東道國之間經貿合作雙贏的重要舉措。一方面,合作區在不斷推動中國企業“抱團出海”、形成海外產業集聚、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另一方面還為東道國增加就業,提高稅收,擴大出口,從而深化雙邊經貿合作關系。
CCG調查顯示,中國企業“走出去”意愿強烈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每年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進行調查。2016年度調查采用問卷收集和企業訪談方式,著重摸清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的基本情況以及“走出去”過程中面臨的影響因素。根據CCG對企業的調查,受調查企業均表示有“走出去”的規劃,其中73%已經開展實施,27%處于擬開展階段。
CCG調查顯示,提升品牌成為企業“走出去”的主要驅動力
在影響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因素中,“提升企業品牌”、“規避國際貿易壁壘”、“國內外政策支持”和“目的國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是關系最密切的因素。其中,提升企業品牌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通過對外投資和跨國并購來實現的戰略目標,是企業“走出去”的主要驅動力。
CCG調查顯示,“走出去”的融資來源主要是企業利潤積累、資本市場、銀行貸款與投資伙伴參股
從“走出去”融資來源看,67%的受調查企業靠自身利潤積累實施“走出去”。由于大部分受調查企業為民營企業,可以看出民營企業的融資能力有所增強;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尋求合作伙伴,整合優勢資源來獲得投資;政府撥款和私募資金等正在發揮作用,但力度有待提升。
CCG調查顯示,“走出去”企業傾向于與當地企業結成合作伙伴
大部分受調查企業在“走出去”的運營過程中對當地企業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賴。在受調查企業中,三分之二的企業在目的國有當地企業作為合作伙伴,這項結果與受調查企業對當地企業的依賴度相吻合。在受調查企業中,與投資目的國內的中國籍企業(含港澳臺企業)之間存在上下游合作關系、結成產業聯盟的分別占比42%和38%。由此可見,中國企業投資海外已逐步告別過去的單槍匹馬和惡性競爭,“抱團取暖”逐漸成為主流。
CCG調查顯示,企業投資意愿受目的國的法律審批、稅收政策影響最大
目的國的法律審批環節是企業“走出去”的一道門檻,部分中國企業“走出去”因為不熟悉當地的法律法規而遭到阻礙,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稅收減免政策與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和盈利能力密切相關,如果目的國能夠給予企業稅收減免方面的優惠政策,則大大提高企業投資的意愿。
CCG調查顯示,國際人才缺乏、文化差異大和政策不熟悉構成企業國際化經營最大的制約因素
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遭遇的對目的國政治經濟形勢缺乏了解、文化沖突、企業管理水平低下等,加大了對外投資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彰顯出企業跨國投資經驗的不足。解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要靠專業的國際化團隊。人才問題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關鍵瓶頸。
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七大困難
雖然近年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快速發展,但是,在海外拓展的過程中,中國企業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我們歸納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七大困難,具體如下:
一、國際標準制定參與度低是影響中國企業在海外經營與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中國企業人才國際化程度低,嚴重影響企業對外投資的進程;
三、缺乏與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的良好溝通,成為“走出去”企業面臨的問題;
四、東道國的工會活動對中國企業的海外利益構成巨大挑戰,與工會溝通不當導致海外利益受損的案例屢見不鮮;
五、企業品牌國際化戰略缺失,削弱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國際競爭力;
六、法律風險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面臨的重大風險之一;
七、政治風險是影響企業境外投資和國家經濟安全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因素,對東道國的政治風險應對能力尚需提高。
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企業、政府和其他第三方機構協同應對。我在藍皮書中都提出了具體的原因分析和解決建議。例如,對于企業人才國際化程度低的問題,建議企業在海外并購之后,對于企業本土員工,盡量保持原企業人員結構本土化,注重文化異質性整合。在政府方面,建議改革中國綠卡制度,為吸引更多海外人才來華,建議適當放寬綠卡的申請范圍門檻,同時注重提供便利的途徑。建議充分發揮中國前外交官和商務參贊的作用。中國在海外有數百個使領館的成千上萬的駐外官員資源,中國政府應充分給予企業利用這一部分人才資源的機會和平臺,發揮其在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咨詢和參謀作用。在人才中介機構以及獵頭公司方面,建議要在發揮中國“本土化”優勢的前提下,積極跟隨中國企業“走出去”,在海外為“走出去”企業提供人才尋聘等服務。(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