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包裝網】從“雙11”“雙12”到現在,快遞持續爆棚。近年來,電商、物流和快遞業活力四射的同時“野蠻生長”,包裝垃圾呈天量積累導致生態污染。去年,我國快遞超過206億件,居世界第一,產生的包裝垃圾可擺滿20萬個足球場。當下,我國快遞包裝材料絕大多數不可回收再利用,難以較快降解再循環,不少甚至有毒有害。
去年底,《國務院關于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將“綠色節能”作為快遞業發展目標之一。今年8月,國家郵政局又出臺《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提出要穩步推進快遞業包裝的依法生產、節約使用、充分回收、有效再利用,實現“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綠色發展。可這事不能光說不做,而要立即行動起來。比如,參與制定行業標準和相關法規的郵政,不妨做出表率、放出樣子,最先實現“綠色包裝”。
現在,阻礙“綠色包裝”推廣的一個攔路虎就是經濟成本,一只可降解包裝袋售價約是不可降解袋的四五倍,若非強制執行,很難主動推廣。如果大型企業能利用規模優勢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加大研發,通過一些體制和政策降低成本,環保包裝完全可以更加價廉物美。同時,可采取積分和獎勵的方式鼓勵回收,加以循環利用。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