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12月27日南水進京以來,截至12月22日無錫市累計收水19.3億立方米,水質始終穩定在地表水II類以上,1100余萬人直接受益。為了確保水質優良,南水進入城區的第一道“關卡”大寧調壓池用上了生物安全預警系統,每天有24條青鳉魚24小時檢測水質,確保市民喝到安全的南水。
水質在線生物安全預警系統代替監測儀器 目前南水的水質監測有三種方式:實驗室監測、自動監測和應急機動監測,三者互補。自動監測連續性強、密度大,最快1小時可得出一組數據;實驗室監測一周一次,優點是結果最為準確;應急機動監測則用于出現異常或突發事件時,比如數據跑偏、丟失等情況。在特定時段,南水還會加密監測,比如重大活動期間、夏季藻類較多的時候,實驗室監測頻率增加到一天一次。 除了常規監測,有關人員在大寧調壓池還發現了一些特別的小動物。在設備房里,有一臺裝有8個透明罐子的儀器正在運作,罐內裝的是來自大寧調壓池的水,每個罐子里有三條小魚,每條身長2厘米左右。“這叫水質在線生物安全預警系統。”市南水北調水質監測中心工程師王曉雨指著罐子上方密密麻麻的紅色曲線說,“這些曲線專門用于監測罐內小魚的活動情況。” 小魚“站崗”代替儀器 水質監測出了新玩法 這些小魚是中科院無錫培育基地的青鳉魚,是實驗人員通過大量試驗篩選出的一種試驗魚,一旦接觸污染物,魚身游動的頻率和速度快慢就會發生變化。每個魚罐上都安裝了傳感器,屏幕顯示的紅色曲線就是這8個傳感器的圖譜,就好像魚的“心電圖”。系統內預置的模型會對小魚的“心電圖”進行計算分析,自動判斷水體是否受到污染,起到預警的作用?! 榱俗屒圜汈~保持很高的敏感性,實驗人員在培育的時候就會讓它們“祖孫三代”都生活在純凈的水體里。但在應用過程中,為了避免青鳉魚在水中時間過長產生抵抗力,導致對污染物的敏感度下降,所以每半個月必須“換崗”一次。預警系統一共設置8個罐子24條魚,也是為了防止魚存在個體差異產生誤報。目前,在密云水庫、丹江口水庫都有這樣的生物安全預警系統?! ?/span>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