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yī)療能否治愈“癌癥”?臨床治療上的突破讓安科生物給出了篤定的答案。而隨著國家政策的逐漸明朗,國內CAR-T(細胞特異性免疫治療)等腫瘤精準治療的產業(yè)化號角也已經吹響。
日前,安科生物管理層在接受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專訪時表示,腫瘤治療已進入精準醫(yī)療時代,隨著CAR-T等技術的進步,有信心將癌癥變成一種慢性疾病,使患者能夠“帶瘤生存”,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公司已按照藥品GMP認證標準建設CAR-T生產線,將爭取成為國內第一批申報CAR-CD19的企業(yè)。
由于巨大的商業(yè)前景和現實意義,腫瘤精準治療概念近兩年來一度站到A股市場“風口”,其中CAR-T也因為有“人類戰(zhàn)勝癌癥的終極武器”的稱號而備受關注。但和很多新事物一樣,關于“腫瘤的精準治療僅僅是一個有待證明的假說”的爭議也不絕于耳。
臨床突破
證明癌癥已可治愈
敢于放言“治好癌癥不是夢”,安科生物底氣來自于公司在臨床治療上的突破。今年11月,安徽省立醫(yī)院一位被確診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晚期復發(fā)病人通過十天左右的CAR-T治療,體內已檢查不到癌細胞。12月,一位身患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復發(fā)患者也因為安科生物提供的CAR-T治療達到了完全緩解。
用極為簡化的方式說,CAR-T治療的基本原理是:從癌癥病人身上分離出免疫T細胞,通過基因工程方法給T細胞加入能識別并殺死腫瘤細胞的嵌合抗原受體(CAR),再將增擴后的大量CAR-T細胞回輸進患者體內,讓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進行“掃蕩式襲擊”,達到清除腫瘤細胞和緩解癌癥的效果。
執(zhí)行起來當然沒這么簡單,CAR-T對細胞制備技術和臨床醫(yī)師的要求都非常高。“在國內,愿意進行CAR-T實驗的病例往往是常規(guī)手段確認無法治療的絕癥患者”。負責上述兩起臨床病例的安徽省立醫(yī)院血液科副主任王興兵介紹,兩位患者完全緩解,已經不需要再接受任何治療,說明所使用的CAR-T技術安全有效。
在血液瘤CAR-T上的臨床試驗成功,在博生吉安科董事長楊林看來,只是打通“CAR-T”產業(yè)化的一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真正的考驗是如何產業(yè)化成功。他表示,公司的CAR-T技術在血液腫瘤治療中的有效性已經得到證明,目前CD19靶點的第二代CAR-T療法已趨于成熟,憑借先進的技術和高標準的產線,公司將爭取成為國內第一批申報CD19的企業(yè),率先實現產業(yè)化。
從整個國際發(fā)展情況來看,CAR-T療法在治療惡性血液腫瘤中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即使目前在國內外案例中曾出現過復發(fā),但克服復發(fā)的方案正在不斷出現,有些患者已實現長期生存。但CAR-T對于治療肝癌、乳腺癌、肺癌等實體瘤卻依然讓研究者“頭疼”,這不僅需要考慮靶抗原的選擇、毒性的管理,還要探索如何打破免疫抑制腫瘤微環(huán)境的調節(jié)等問題。
楊林博士認為,實體瘤的研究需要走第四代CAR的道路,而且還需要通過聯合免疫治療來攻關。目前博生吉已制備好可應用于白血病、淋巴瘤、多發(fā)性骨髓瘤、胃癌、腸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多種適應癥的CAR-T技術體系,明年春天,博生吉和安科還將布局開展針對“癌中之王”的胰腺癌第四代CRA-T治療臨床研究。
“沒什么好彷徨的,雖然在實體腫瘤及某些血液腫瘤治療方面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但在不遠的將來,CAR-T等精準治療方案將成為一線治療方案,有可能實現讓絕大部分腫瘤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機會”,面對精準治療的前景,安科生物副總經理宋社吾也給出了相同的判斷。
監(jiān)管落地
將助推產業(yè)化
上個月,博生吉和安科生物在合肥合資成立一家細胞技術公司博生吉安科,致力于特異性免疫細胞治療技術和產品的產業(yè)化。這家合資企業(yè)就設在安科生物的轉化醫(yī)學中心里:這是個試圖將基因工程藥物、腫瘤抗體藥物、基因檢測、免疫細胞治療等多方技術結合,覆蓋精準醫(yī)療全領域的綜合服務平臺。
在博生吉和安科看來,第二代CAR-T的國內技術已經相對成熟,未來的競爭在下游的產業(yè)化布局。宋社吾說,“你可以把合資公司看做一家開創(chuàng)性的藥廠,類似于美國朱諾或者風箏公司的模式。”作為國際CAR-T巨頭,朱諾和風箏兩家公司一直致力于CAR-T技術的商業(yè)化,也是收到融資最多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盡管此前市場有CAR-T研發(fā)過于“燒錢”的看法,但宋社吾認為,目前國內外新藥和仿制藥的研發(fā)費用都很高昂,“一個新藥研發(fā)可能也要十幾億美元。從我們研究的情況看,CD19的臨床前研發(fā)費用目前可控”。
一直謀求產業(yè)化的楊林博士認為,質控體系的完整建立、CAR-T細胞制備自動化與標準化、CAR-T細胞冷鏈運輸,是制約CAR-T產業(yè)化的三大瓶頸。但合資公司已經開始著手化解這些問題:目前,安科生物已嚴格按照新藥制備的要求,參照美國要求和標準斥資建設了一條CAR-T生產線,具備應對大規(guī)模的臨床試驗的CAR-T制備能力;公司近期也在著手組建自己的質控和冷鏈運輸團隊,新一批招聘的員工已經進入培訓。
這些都和12月1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CFDA)發(fā)布《細胞制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不謀而合。新發(fā)布的《意見稿》中,明確了細胞制品未來將按藥品評審原則進行處理,生產全過程必須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guī)定(GMP)》的要求并嚴格執(zhí)行。
長城證券等多家券商研報認為,《細胞制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的落地將有效提高細胞治療行業(yè)門檻,對于那些原來一直致力于細胞治療研發(fā)的企業(yè)將獲得真正的機遇。近年,國內外細胞及其治療技術發(fā)展突飛猛進,但國內細胞制品行業(yè)規(guī)范嚴重落后。國內細胞治療以前作為第三類醫(yī)療技術來分類,得不到嚴格監(jiān)管,臨床上也被以“莆田系”為主的醫(yī)療機構加以濫用。
宋社吾認為,雖然從《意見稿》發(fā)布的條件看,國內要求比美國的FDA還要高,還要做所謂的“毒理、藥代”有點矯枉過正,但他認為,“有政策比沒有政策好”。
“我個人估計2017年內正式的文件應該會公布,所以2018年應該是CAR-T申報的元年。”楊林博士表示,除了向CFDA進行CD19的臨床申報外,公司也將積極申報針對其他靶點和適應癥的CAR-T產品。目前和安科一樣具有能滿足GMP要求的CAR-T企業(yè),國內還屈指可數。
除了已經初步建立“精準診斷+精準治療”布局的安科生物外,麗珠集團、冠昊生物、新開源等諸多上市公司都在精準醫(yī)療板塊上有所布局。從整個領域來看,液體活檢、基因檢測是精準醫(yī)療的入口,靶向藥研發(fā)和臨床試驗、審批上市,以及免疫治療的發(fā)展等,都對于腫瘤精準醫(yī)療的推進起著重要作用。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