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600余套小微型空氣質量監測設備覆蓋全城區,僅用10分鐘時間就能鎖定污染區域。日前,河北省保定市大氣污染精準監測監督指揮中心成立并運行,這在省內尚屬首家,可大大提高保定市城區發現、處置空氣污染源的工作效率。
如何精細定位污染源?
600余套監測設備布點整個城區 12月12日,在保定市大氣污染精準監測監督指揮中心內,大屏幕上密密麻麻顯示著各色圓點。
“綠色、黃色的小圓點說明這個布點范圍內空氣質量為優良,橙色、紅色、紫色等顏色的圓點則標志著這一區域空氣質量污染,可能存在污染源,需要及時進行排查。”工作人員介紹說,每一個圓點,都對應著一套設置在保定城區的小微型空氣質量監測設備。
據了解,保定全市范圍內總共有600余套這樣的設備,分布在城區的大街小巷,實現了環境監測網絡對城區的全覆蓋。在城區的重點污染源企業、工業集聚區、建筑工地、城中村、城區環路和主干道、交通路口等區域,還進行了重點布設。同時,在城區近郊污染物傳輸通道上還建立了區域傳輸觀測點,可研判污染物輸送來源及傳播過程。
據介紹,常規空氣質量監測設備體積大、成本高、安裝條件復雜,無法實現大面積推廣。保定市采用最新的分布式小微型傳感器技術,建立起空氣污染網格化精準監測系統。這些小微型空氣質量監測設備,雖然功能沒有傳統監測站全面,但通過網格化組合精準監測技術,可以實時掌握城區每一處地點污染物的排放水平。相比以往拉網式排查空氣污染源工作強度大、人員需求多,工作人員借助網格化精準監測系統,輕點鼠標就可鎖定空氣污染區域,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如何協調處置污染源?
問題點位3小時反饋 “從近一個月的運行情況看,保定市大氣污染精準監測系統的靈敏性還是非常高的。我們這些監測設備一般布點在距離地面兩米左右的空中,不管是路面清掃不到位、工地施工的揚塵污染,還是街頭燒烤油煙、燃煤排放,都可實時捕捉到污染指數的變化。”指揮中心負責人陳振輝介紹說,“一次,保定市華電二校區的PM2.5達到了800多,指揮中心馬上與蓮池區政府協調,發出指令,派人趕到現場調查。原來一市民在距離監測點不遠的位置抽煙,工作人員令此市民把煙滅掉,幾分鐘之后,PM2.5的數值就降下來了。”
“指揮中心采取24小時值班制度,通過電話、對講、微信等方式直接聯系相關點位的責任區或人。”陳振輝介紹說,“在監測系統的平臺上,每10分鐘更新一次數據,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通過平臺的監測數據,實時記錄各觀測點位數據的變化情況,對監測數據進行研判挖掘,并針對污染情況進行整點推送。被通知人或單位需要馬上到點位周邊進行排查工作,并在3小時內將點位周邊情況和處理措施反饋至指揮中心。指揮中心通過日志的方式對當天的情況進行文檔記錄。”
污染濃度高如何處置?
每天通報排名靠后點位并跟進督查 保定市大氣污染精準監測系統的投入運行不僅對突發的環境污染事件實現了精準控制,對持續改善空氣質量也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每天21時前,指揮中心將前一天20時至當天20時城區內部和區域傳輸點位的監測數據進行排名,并將濃度高的前10名通過傳真的方式發送至城區內蓮池區、競秀區和高新區,以及城區外的徐水區、滿城區和清苑區。各區需要在第二天17時之前將點位周邊的排查情況和處理情況反饋至指揮中心,由指揮中心進行相關檔案的整理和登記。”陳振輝介紹說,“保定市大氣辦要求我們‘排名每日發送’,目的就是督促各區加大治理力度。同時對長期排名靠后的點位,我們還將進行跟蹤督查,并將督查情況及時以文字形式匯報至指揮中心。”
據了解,保定市大氣污染精準監測系統應用以來,給現場的管理和監督工作帶來了很大便利,以往人員拉網式排查工作強度大、人員需求多,在指揮中心應用網格化監測系統后,可以及時準確地鎖定污染區域,并下達巡查指令。從11月20日成立到12月8日,共計發布小時指令25條,日報排名涉及點位數量235個,現場負責人反饋的污染內容主要包括工地施工、道路揚塵、散煤(劈柴)燃燒和其他等污染。
(原標題:保定成立大氣污染精準監測監督指揮中心)